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足球、咖啡、恐龙——

延吉的文体旅融合“三重奏”

2023-07-05 18:38:31    人民日报海外版

游客在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的中国朝鲜族民俗园游览。

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摄

 

足球,咖啡,恐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正融合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的“网红”打卡要素。这座地处东北长白山区的县城,正依托文体旅融合“三重奏”吸引国内外游客。

端午节当天下午,2023中国足协杯第三轮延边龙鼎队主场对阵大连人队的比赛在延吉市人民体育场落幕。大连人队在激烈的雨战中两球胜出晋级。虽然比赛结束,但对大连球迷于振海来说,“延吉之旅”才刚刚开始。

“不仅是来延吉看球,还要带着咖啡杯去网红墙打卡,领着孩子逛恐龙王国。”于振海说。

把看球当作来延吉旅行的一部分,已成为许多游客打卡这座县城的必选项。地处东北边陲的延边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其首府延吉也是我国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地区之一。虽然从甲A时代以来延边职业足球队几经沉浮,但延吉的大众足球热情依然不减——踢球和看球,已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

“今年中甲主场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超过1.6万人。”延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体育局)体育科科长朴军说,从20世纪90年代的延边敖东队到如今的延边龙鼎队,足球始终被当地百姓牵挂。“在延吉,就连敬老院的大娘都爱看球。”他说,当地的校园足球普及程度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更是名列前茅。

夜幕降临,位于延边大学正门对面的“网红弹幕墙”霓虹闪烁。许多像于振海一样的外地游客,拿着印有延吉字样的咖啡杯,在此打卡拍照。

延吉市并不是咖啡产地,常住人口约68万人,但登记注册的咖啡门店已有589家(不含当地连锁分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延吉出现第一轮海外务工潮。他们返乡后陆续带回一些海外生活习惯,喝咖啡就是其一。”延吉市茶伊娜咖啡店店主李君说。

80后李君从小就是延边队球迷,甲A时代的“中场发动机”高仲勋是他的最爱,现在他最“粉”的是球队的外援伊沃。2012年,他专门到韩国首尔学习咖啡技术,随后与妻子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咖啡店。随着延吉文旅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他回乡创业,2020年在延边大学附近开店,自创的苹果梨味咖啡更是成为爆款。

“最多一天卖了1200杯!”李君说,再忙也不能耽误看球,今年延边队主场比赛他场场不落,家人也不会觉得他“没正事”。“延吉因足球、咖啡、恐龙等元素的组合,逐渐填补了旅游市场的空白。看球,也是对家乡经济繁荣的一种支持。”他说。

咖啡在延吉不仅是年轻人的提神工具,还是融入生活的一种消费文化。“半夜11点也有人来喝咖啡谈商务,我们店里还有为老年人研发的五谷拿铁。”延吉市佳温咖啡店店长张艳辉说。

据统计,今年1至5月,美团外卖上延吉市咖啡线上商品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256%,开设咖啡外卖的商户数量同比增长23%,饮品店中,线上订单量、商户数量第一的品类是咖啡。

除了足球和咖啡,恐龙可以说是延吉的“意外之喜”。2016年5月,当地一位奇石爱好者在延吉市朝阳川镇太阳河河边找到一块“怪石”,后经专家鉴定为白垩纪早期的恐龙化石。随后在保护性挖掘下,我国最东部的一批白垩纪恐龙动物群化石显露真容。

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延吉文旅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地紧抓恐龙IP,借势打造了集化石发掘、保护、科研、科普于一体的恐龙专题博物馆——延吉恐龙博物馆。在离博物馆不到1公里的地方,去年还建成了占地面积近50公顷,融合恐龙文化而打造的延吉恐龙王国主题乐园。

继“足球游”“咖啡游”之后,“恐龙游”逐渐成为延吉的一张新名片。恐龙元素还衍生出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并与当地多个产业领域形成联动,就连延吉马拉松比赛都以恐龙形象设计完赛奖牌。

延吉市恐龙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文化事业部部长李金蔗表示,延吉建立了以恐龙文化、民俗旅游、森林生态为发展方向的延吉帽儿山(恐龙)文化旅游区,目前正对项目进行数字化升级,期待今年暑期为游客带来更多新体验。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延吉今年暑期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1倍。当地利用独特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也激活了这座东北县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对我来说,恐龙是职业热爱,咖啡用来唤醒灵感,足球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称连越位都分不清,却很享受看球过程的延吉恐龙博物馆讲解员郭婧说,“足球、咖啡、恐龙不仅是越来越多人来延吉打卡的重点,也是外界认识延吉的新窗口,希望更多的人因此爱上延吉。”

(据新华社长春电  记者王昊飞、王帆、周万鹏)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3夏天苏州旅游季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