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抱珠楼外景。 卓 璇摄 |
宁波人自古好读书也好藏书,藏书文化在宁波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留下许多读书藏书的佳话,也留下了藏书楼。在宁波慈城,就有一座像天一阁这样举世闻名的藏书楼——抱珠楼。
与想象中高大耸立的藏书楼不同,宁波抱珠楼的门面非常不起眼。始平路6号门牌下,半遮半掩一道木门,门上另有一块铜牌,上书:“抱珠楼”。这里就是清末举人冯本怀集毕生之力修葺的藏书楼。
抱珠楼依小山丘抱珠山而建,高高的马头墙、精致的木梁雕刻、造型考究的楼梯、结实的楼板,处处透露出一股雅致的书卷气息。冯本怀中举后,开始抄书、撰书、刻书,并收集各种善本珍本,精刻当地地方文献,一同归于楼中。这让抱珠楼一举成名,极盛时藏书曾达数万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本怀后人把残存藏书全部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房屋也变了用途,昔日书楼渐被遗忘,书香亦不再。直到2005年,宁波抱珠楼被发现存世并公开报道,在各级政府及冯本怀后人——作家冯骥才的支持和推动下,2018年,抱珠楼复兴项目启动。
抱珠藏玉,复旧履新。2022年7月,宁波抱珠楼正式开馆,以“从空向满”的理念广纳众藏。焕新后的抱珠楼不仅保留了清淡素雅的传统风格,还将现代建筑风格融入其中,灵动交织,相映成趣。其中最为醒目的,莫过于穹顶木构建筑——螺旋藻井四面亭。银灰色的穹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犹如一颗珍珠,蕴含“河蚌含珠”的美好寓意。“2018年,当我们带着方案到天津,向冯骥才先生作专题汇报后,冯先生对我们的方案很认可。”设计师王灏说,其中关于门头的设计,有两个方案,冯骥才选择了新式门头。
作为文保建筑,抱珠山房原来的结构被保留下来,但设计团队对其进行了重新布置,加入了现代建筑结构,并引入完全独立于老结构的“藏书箱子”概念。浮碧书库则使用混凝土结构,具有恒温恒湿功能,以满足藏书库的防火性能要求。在公共空间上,设计团队也做了很多创新,走心细节尽显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每一步楼梯发出的脆响,仿佛是打着节拍讲述这里曾经的辉煌。“我们希望用建筑唤醒大家共同的文化记忆,希望大家走进抱珠楼有新的感觉和感悟,能与老房子和谐共处。”王灏说。
“抱珠楼重启,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人民的空间。希望大家不仅能走进抱珠楼读书,也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放在里面,共同参与建设。”冯骥才说。
在宁波文史专家钱文华看来,抱珠楼项目不仅是一个古建筑的恢复,更是彰显慈城历史文化底蕴的标志性项目,见证了以冯氏家族为代表的慈城人重视读书育人的优良家风传统。
2022年的“书香宁波日”正逢宁波抱珠楼开馆第100天,杭州西泠印社与抱珠楼再续前缘,将藏书赠予抱珠楼。本次捐赠涵盖了名人书法作品、史书典籍等内容,大多数是典藏本,极为珍贵。抱珠楼则开辟了一个书架分区“翰墨流芳”,用于存放西泠印社所赠书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私家藏书楼是慈城耕读文化的典型体现,是地域特色的浓厚缩影,也是时代发展的深刻记忆。未来,抱珠楼将承载文化展陈、公共阅览、文化创意等多元功能,最大限度激活‘众藏、共享’这一属性,我们会全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宁波市江北区委常委、慈城镇党委书记余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