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恽迪:对核能的认知与思考

2023-12-29 10:45:25    中国网

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也是被大众误解比较深入的能源形式。原子弹、核辐射成为很多人恐惧核能的源头。但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未知。现代的核能技术,不仅应用于军事领域,能源、工业、航天等诸多民生领域,也有其身影。因此,揭开核能的神秘面纱,为“核”正名,刻不容缓。

打破对核能的恐惧

作为核能领域的探索者,恽迪,一直是为“核”正名队伍中的核心,在他看来,核能是目前所有能源形式中能量密度最大且很稳定的能源形式。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异常加剧的大背景下,核能对其他能源形式的补充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此,有必要打破大众对这种能源形式由于知之甚少而产生的恐惧。

比如核辐射,因为看不见,无法直接的感受,所以,十分容易让人们对其产生恐惧,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恽迪说,“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某种意义上的辐射,太阳光就是一种辐射。”为了能够更加令人信服,在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室时,恽迪和同事曾将贫铀样品用塑料布包起来拿在手上,样品的放射性剂量(3微西弗)与吃了30几根香蕉接收到的放射性剂量相同。这只是恽迪为”核“正名的其中一个片段,”只有了解核能,才能让核能为人类发展服务。

走进核能的世界

你的梦想是什么?博士毕业后的恽迪,在与核能邂逅之时,便找到了答案。那时的恽迪,在进入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后,遇到了几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了其人生的老先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恽迪意识到核能真正的宝贵的一面,同时也了解了核能真正的问题所在。

其实,全球气候面临的巨大挑战的核心在于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大幅度的改变大自然固有的能量平衡方式,例如温室气体排放,人为的改变地表吸热放热的模式,等等。核能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它是单位电力输出对大自然能量平衡方式改变最小的能源形式,同时未来的核能即核聚变也是人类从三类宇宙文明转变为二类宇宙文明的阈值技术。于是,恽迪毫不犹豫的走进了核能的世界。

除了科研,恽迪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自我三观的重塑。从在名利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到拨云见日,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项科学技术的突破。

2020年10月,在思考一个难题十年后终于实现了一个小的突破,在那一瞬间,恽迪感受到了科学的真正魅力。他意识到,只要你愿意不懈的努力去致力于解决真正的问题,总有一天你会洞见科学的真正玄妙,而这种洞见会给予你再进一步的勇气和力量,加之和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努力的幸福感,就这样一点点走出名利的泥沼。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和漫长,但每一次内心的提升都让自己快乐不已。

现在的他在不懈的努力实现一种在保证足够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核能经济性的技术,去解决被大家公认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即实现超长寿期先进核燃料设计,如果成功,那么,核能的世界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走出功利评价体系的漩涡

曾经深陷功利漩涡无法自拔的恽迪,因为一次科技突破,成为了一个豁达的科研者。但他知道,在现行的科技体系评价体系里,还有许多人,深受名利的影响,即,只愿意谋求短平快式的成果。

最近有一位院士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靠抄作业怎么可能赶超被你抄作业的人?过于功利的评价体系使得抄作业成为了几乎最为高效的成功模式。而要真正的去解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卡脖子技术,不花上十年的时间其实是很难的。而功利的评价体系就是在实质性的劝退那些愿意花费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去解决真正问题的人,他们不是因为在评价中不断落选就是在没有资源的境地中反复受着折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妥协也去做那些短平快的事或者干脆退出去寻其他谋生之路。这种效应的长期后果就是使我们国家在真正的重大问题上容易处于落后被动的地位。

至于如何应对,恽迪认为,只能在尽力满足这种功利评价体系要求的同时去留出余力来做那些长期的事,比如从科研项目中省吃俭用留下一些剩余资源来支持自己真正关注的重要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恽迪自己最为满意甚至得意的成果全部没有科技项目支撑,因为已有科技项目都设置了相对功利且不合理的时间节点要求,让他没有办法沉下心来按照符合科学规律的方式去做研究。而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基础科学研究几乎总在无心插柳处成荫,因此想要去完美的计划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件十分不明智的事。世界科技史也证明,往往很多无心的科学发现最后真正的左右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实质性进步,比如费米发现了核裂变就是因为并无用心的用一块石蜡来挡在铀和快中子之间。

做好传承这件事

传承是技术发展的根本,而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研究生极其重要。

首先,研究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年龄阶段,只有真正发现他们的特有优势才能最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效能。

其次,给学生建立百折不挠的信心。在这些年的科研经历基础上,恽迪倾向于认为持之以恒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法宝,而不是选择一条最优的技术路线。每一条技术路线,只要不是从一开始就错得离谱,都有它的优势和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可能最终成功。吴有训先生曾经说过,科研之道,唯精细与有恒。因此,给学生面对失败的勇气,分享自己失败的经历与收获,用各种方法支撑学生度过最艰难的那个阶段,给他们建立最重要的信心,即相信科学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最为重要的事。

最后,寓教于乐,不在工作时间上过度苛责,给他们留白和深度思考以及娱乐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懂生活,懂思考,才能将科研事业进行到底。(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细胞凋亡新机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