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与50年前的上世纪70年代相比,研发半导体所需技术人员数量增至18倍以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布鲁姆等人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揭示了这一点。
半导体升级遵循“摩尔定律”,即积体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增加一倍。半导体升级带动计算机加快升级,并支撑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无人否定。
但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摩尔定律,半导体产业不得不大幅增加技术人员数量。背景因素在于,技术和设计复杂化以及组织自我封闭化,导致难以保持匀速革新。
以“人类很难产生创意了吗”为题的论文,追问的是“创意生产率”。例如,摩尔定律的表达式是“2的2分之n次方(n是年数)”,计算截至2023年的50年间成果,得出的结果是,半导体元件集成度提高至2的25次方倍,即33554432倍。
另一方面,研发效率(创意生产率)除以从业人数,得出的结果是,50年间下降至十八分之一。布鲁姆指出:“半导体就是一个例子,在很多领域所需技术人员数量呈增加趋势,而每个人产生的创意量则相对减少。”
人类的创意正在枯竭。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更加受到关注。
医药品行业已是如此。人类手动从自然界的物质中发现药物的合成化学方法停滞不前,从数年前开始利用量子技术和超级计算机研发新药逐渐成为主流。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一线,AI模拟与实际行驶实验同时推进,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
普通职场也出现利用AI获得创意的动向。美国一家初创企业推出一项服务,以网络虚拟形象,将AI“员工”派遣到客户企业的在线会议,让它们发表各种创意。这些“员工”的年龄、家庭结构、专业性等可以自由设定。
划时代创意的产生并非那么容易。研究结果表明,促成技术革新和发明的灵光一闪,产生于存在数以千计个创意之时。也就是说,革新需要的是大量创意。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不投入成本就可以获得创意呢?人类可能利用AI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也许不仅仅是企业。美国苹果公司9月发售新款智能手机iPhone15,与去年上市的iPhone14相比,处理器底板中“AI领域”(图像处理芯片等的占有率)所占面积扩大数个百分点。
智能手机通话和拍照等功能已得到完全开发,操作使用也足够方便。但苹果认为“今后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依赖AI辅助创作”,于是开始考虑实现智能手机“AI化”,这并非不可思议。
野村综合研究所数字社会研究室室长森健预测:“或将出现‘创造业’领域。”活字印刷催生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通过人与机器的分工,确立了制造业这一巨大产业。今后,人类和AI的分工将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现有的制造和服务将在新的产业关联中重新构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具体分工方式还无法预判。如果AI严重侵蚀人类领域,可能引发社会不安情绪。在探寻平衡点方面,重要的一点是,人类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而是巧妙地进行彻底管理。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