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推动开放科学,我国应如何做?

刘如楠    2023-10-13 11:40:20    中国科学报

“当前,我国开放科学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对科研规范及科研体系的冲击、对全球科研规则的重构以及对科研评价的深刻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指出。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以“开放科学与科研规范: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在重庆举办。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围绕开放科学的本质、发展现状、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展开研讨,为促进我国开放科学发展、完善我国科研规范建言献策。

胡海岩表示,“开放科学的全球治理需要中国的努力参与,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开放科学发展的意义和趋势,另一方面要突出问题导向,从我国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开放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有序推动开放科学发展。”

什么是开放科学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开放科学建议书》,其中将开放科学定义为“一个集各种运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旨在实现人人皆可公开使用、获取和重复使用多种语言的科学知识,为了科学和社会的利益增进科学合作和信息共享,并向传统科学界以外的社会行为者开放科学知识的创造、评估和传播进程”。

“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开放科学包含开放公平的全球科学体系、科学知识开放获取、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参与、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开放对话等五方面的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卫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何满潮认为,“开放科学是一种促进知识共享、交流、合作的科学研究范式,其目的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还应实现科学知识的量变到质变,而质变即是悟‘道’,即是原始创新。”

杨卫指出,自17世纪科学期刊的出现推动第一次科学开放变革以来,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全球性开放治理三个发展浪潮复合形成了如今的开放科学态势,开放科学运动已成为全球共识,全球开放包容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与会专家认为,开放科学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发展。

“开放科学有助于改变科学研究范式,提高整个科学系统的创新效率。”杨卫指出,在新冠疫情时期,82%的疫情相关论文实现了开放获取,而同一时期整个科技论文开放获取占比仅为28%。开放科学有助于全球新冠疫苗和药物研究,也让更多国家接触到了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

“开放科学能够推动负责任的研究,成为学术交流内在‘信任机制’,改变学界的人员构成,使科学研究更加包容。”杨卫说。

何满潮认为,“开放科学从源头上遏制了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有助于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此外,开放科学还有助于科研诚信建设。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袁军鹏指出,开放科学能够提高公共资助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可用性和可获取性,使实行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具有可能性,同时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可重复性和透明度,使科学研究更具有影响力。

开放科学是把“双刃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开放科学是把“双刃剑”,其在推动学术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杨卫指出,开放科学面临的风险包括知识质量问题、知识产权冲突、数据共享与安全、发展不平衡、成本资金问题、评价和激励问题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教授徐飞调研后发现,在开放科学的大背景下, 被资本失范性介入的少数国际学术期刊存在一系列出版乱象,如虚假同行评议、克隆知名期刊、戏弄学术研究、精准定向收割、绑架投稿索酬等。这导致了科研伦理失范加剧、学术规范异化、后发国家资源被定向掠夺、学术价值扭曲等伦理问题。

作为《科学通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安瑞也时常被期刊出版乱象所困扰。她提到,“有作者向编辑部反应,在搜索引擎中检索论文时,很难找到原版论文链接,反而会跳出一些钓鱼网站。从外观看,这些虚假网站与《科学通报》官网真假难辨。这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和学术诚信环境。”

袁军鹏指出,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科学数据开放共享逐步被纳入政策制度体系,我国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丰富科学数据资源。在此过程中,开放数据带来的诚信风险也不可小觑。

袁军鹏以近来《自然》杂志发表的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图谱一文为例指出,涉及隐私、涉密数据的开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他还表示,如果使用者末能详细理解开放数据的生产过程及含义,会引发数据的不当使用,使用者末经授权使用开放数据还会引发数据权属问题。

通过对国际开放同行评议研究实践的梳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莉指出,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定挑战,如期刊操作成本高,出版机构盈利下降,审稿人负担增加,审稿人和作者互相沟通产生学术腐败的可能性增加等。

如何推动开放科学

2021年12月,我国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明确提出“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开放科学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当前,我国开放获取发文量为全球第一,在Dimension平台上发布的科学数据集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开放科学贡献大国。

基于开放性、包容性两维度四象限的开放科学动力学模型理论,杨卫明确了开放科学项目的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实施方案。他建议,尽快达成我国开放科学目标共识,以路线图方式推动我国开放科学发展,在2025年、2030年、2050年分别实现短期、中期、长期行动目标,最终领跑世界学术产出,使我国数据平台成为世界数据平台不可或缺的部分,使我国的开放科学政策具有全球影响力。

“此外,应以开放获取机制推进开放科学,发布国家开放获取政策,开放政府资助的科研产出。应制定我国开放科学行动方案,使科研管理和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关键主体各司其职。”杨卫说。

杨卫还建议,成立多部门联合工作组,协调推进总体工作,设立国家开放科学协调员,让全球了解中国开放科学行动,让公众了解国家开放科学计划。

袁军鹏认为,应制定开放数据的审核细则,如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科研数据审核,设立数据安全级别,实施数据的分级分类公开等;同时制定开放数据的使用细则,以科研人员的视角,制定可操作的开放数据行为规范。

徐飞建议,从认知层面全面提升科研人员对学术出版领域学术失范的辨识能力,营造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以科研诚信的自觉主动抵制科学出版发表中的失范性诱惑,促进开放科学健康发展。

唐莉建议,应改革评估体系,奖励公开透明的科研实践。进一步建设完善开放知识平台和基础设施开放管理体系。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科技助力幼儿健康
下一篇:量子计算错误识别能力提升10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