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公园智慧林草天空地林草感知监测系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次采用高通量卫星进行监测画面实时传输,国家林草局指挥中心第一次接收到了高通量卫星传输来的实时画面。
智慧化的高精尖设备,正“上天入地”在国家公园显神威。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欧阳志云等生态环境领域院士专家为科技管护国家公园、科学布局国家公园建言献策。
“天空地”监测提升国家公园治理能力
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现场,记者了解到武汉大学天空地林草感知与智能服务团队联合立得空间股份公司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神农架国家公园等地开展了旗舰物种监测、植被类型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据李德仁介绍,林草感知监测系统要求大范围、规律性、周期性的监测;区域间结果可定量比较;监测结果可靠、可回溯天空地一体化。此外,监测系统还需提高预警和快速响应能力,提升综合数据采集和信息核实能力,加快基础平台建设等。
李德仁告诉记者,武汉大学利用的天空地一体化与数字孪生相关技术,将助力我国天空地遥感林草智能感知监测系统的建设,将国家公园打造成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论坛现场,李德仁还谈到了遥感智慧感知监测技术。在他看来,遥感智慧感知监测技术在国家公园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他指出,遥感智慧感知监测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改善当地民生。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监测+数字孪生”的建设与管理方式,能够推动我国国家公园治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遥感智慧感知监测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必将为我们国家公园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智慧国家公园的建设带来新机遇。”李德仁坦言。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势在必行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欧阳志云在论坛上表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全球动植物约有1/4受到威胁,物种灭绝风险比历史平均水平高数十至数百倍。建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是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策略之一。
欧阳志云说,自1872年美国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以来,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约3000处国家公园。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结构复杂,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多,有40%以上的高等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丰富,这不仅是中国的财富,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全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是构建科学体系、布局合理、管理有效的国家公园体系的科学基础和依据。”欧阳志云说。
欧阳志云表示,国家公园研究院在开展全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方面考虑了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即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应在系统评估我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分布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其次是国家代表性原则,即国家公园内应拥有国家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或是物种丰富度高和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第三是原真性原则,即国家公园保护的范围应仍保留有较高比例的自然性,受资源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最后是完整性原则,即每一个地区至少建设一个国家公园,同时每个国家公园在面积上能保障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