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实验6”科考船从广州新洲码头基地起航,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共享航次。记者获悉,本航次由南海海洋所组织实施,计划在海上作业80天,预计航程逾12000海里。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希望通过科考航次,加大与海丝路周边国家的科研合作交流,进一步实现科教联合,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负责人、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林强表示,南海海洋所围绕“海丝路海洋灾害与保障”的国家需求积极布局,连续多年在东印度洋进行考察。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南海海洋所研究员王卫强表示,本航次搭载南海海洋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13家单位科研团队的28项科研项目,计划海上作业80天,预计航程逾12000海里。
据介绍,整个航次计划开展东印度洋海域相关科学研究,将解决“热带东印度洋的动力过程、物质循环与生物地理之间的耦合联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实现重大科学问题区的多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研究,深入探究热带东印度洋海岭区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动力过程、物质输运及其区域气候效应,提升我国海洋治理水平,支撑海丝路重要贸易通道沿线的海洋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
“从2014年开始南海海洋所在观测区布置水体环境观测潜标,迄今为止,已经连续稳定运行8年,已经成功获得了上层海洋环流动力学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运动特征。”王卫强表示,本航次将在重点观测区布放观测系统,针对该地形进行局部地形演化中的流系观测及其与海底沉积和地质之间的关联,做进一步系统和深入观测。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