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为何须格外防范大学生遭“培训贷”骗局

2023-08-02 10:47:52    法治日报

近日,读大一的江西女孩张晓文向媒体反映,自己可能遭遇了“培训贷”骗局。《法治日报》报道了6名学生陷入“培训贷”陷阱的情况,他们年龄多在19岁、20岁,被套路的经历比较相似:一些机构承诺接受培训后“包找工作”,一些机构打出“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分期付款”的广告,学生或为获得就业机会,或为掌握一门技能,一步步被诱导向网络借贷平台贷款用来支付培训费用。

“培训贷”实质上是一种消费贷款,不良培训机构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让大学生以较低的门槛获得高昂的培训费用,再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贷款,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这些机构通常利用大学生渴望学习新技能的心理,以虚假广告、夸大课程效果等诱导学生参加培训课程,一旦学生报名后,培训机构会有意设置一些复杂的手续和流程,或者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让学生难以退款,掉入“培训贷”陷阱。

近年来,大学生掉进“培训贷”陷阱的事例屡见报端,由于案例较多,以至于今年5月底,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3年第1号预警的内容,就是警惕“培训贷”陷阱。“培训贷”大有取代其他相似欺诈行为的趋势,成为求职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首要职场风险。

尽管“培训贷”以前就存在,但当前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须格外防范这种欺诈骗局。这是因为,目前疫情虽已经过去,但经济尚处于恢复过程当中,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年轻人,均普遍认为技多不压身,并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职场竞争力。也就是说,当前就业前培训的社会需求很旺盛,“培训贷”欺诈可能随之进入活跃期。

此外,这几年短视频等自媒体十分流行,通过自媒体创业在年轻人当中很时髦。有创业冲动,就会有培训需求,再加上年轻人对超前消费的接受度较高,客观上让“培训贷”更容易精心设计欺诈套路,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深陷其中。

打击与防范这类欺诈行为,首先应该通过揭露欺诈套路、强化金融理财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辨识与防范能力。此外,巨大的培训需求也应通过正规渠道加以满足,为年轻人提供内容丰富、类别齐全的创业和就业培训,如此才能尽快将这类虚假培训挤出市场。“培训贷”欺诈多以介绍工作甚至直接提供就业机会为幌子,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招聘中介、就业引导等工作应该亟须大力强化。

还要看到,过去由于非法的“校园贷”等欺诈行为在校园内呈现高发趋势,出于治理的需要,针对大学生的金融贷款日益得到规范。这类规范的贷款不仅要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所需,而且也应该将就业培训需求涵盖其中,通过延伸的金融服务,让学生离校之后仍可获得相应帮助,从而大幅压缩“培训贷”欺诈的生存空间。

总之,当前的“培训贷”骗局具有一定的“时令性”特点,打击这类欺诈、防范这类陷阱,同样应该特别讲究时效性。不仅如此,还应该动态地看待这一特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学生的金融欺诈仍会不断演变,骗子们会换上新马甲,挖出新陷阱。监管部门要紧盯这方面的变化,并前置性地做好防范。(时本)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朱卫国:在求真求实中探索
下一篇: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成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