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

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热带海洋科学高地

2023-06-13 21:45:48    中国科学报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海洋,国家安全、资源保障、防灾减灾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久性问题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是一门观测与实验科学,科技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这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二个海洋研究所,也是开拓南海区域海洋学事业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建所伊始,南海海洋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深耕南海,做到“为国求知”。1957年起,先后开展西沙-中沙群岛和南海中部海域综合调查、南海东北部海域综合调查、南沙综合考察等大规模南海科考,整理了大量一手海洋和岛礁数据资料,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成果,相关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也为维护我国在南沙群岛主权,南沙国土整治,岛礁建设,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基于近60多年的发展积累,我们初步构建了“南海-东印度洋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形成了“华南沿海-南海岛礁-印度洋”的7个野外长期观测研究站,包括3个国家站,并建立了中科院中-斯联合科教中心、中-巴中心海洋分中心2个海外基地。“实验”系列科考船主导了从南海至印度洋30多个大型综合航次的海上科学考察,投放了20余套长期潜标观测系统,积累了国内最全面、最系统的南海观测数据以及国内规模最大、观测时间最长的印度洋观测数据。基于这些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积累,在  “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南海与邻近热带区域的海洋联系及动力机制” 等方面取得了一系类原创性重大成果,奠定了南海海洋所在科技支撑南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核心地位。

进入“十四五”, 南海海洋所在发展完善遥感-岸基-岛礁-船基综合海洋观测网络基础上,为实施深海长周期原位观测,牵头组织、主动谋划,启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预研项目,成功推动该装置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冷泉生态系统研装置”将显著提升深海原位长期观探测与人类长驻实验研究能力,也为揭示深海流固跨圈层耦合和甲烷“源-汇”规律、探索深海特殊生命过程、实现海洋烃类能源有序“零碳”开采提供了科研利器。

面向未来,南海海洋所作为热带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我们继续积极推动平台建设,发挥重大科研平台集聚作用,夯实科技创新基地,持续加强科技服务支撑力量,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建成热带海洋科学高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中国科学报》记者朱汉斌采访整理)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下一篇:发现长期氮添加未提高氮饱和森林中植物的磷需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