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科技小院”一时成为热词。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科技加小院,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科技小院将农业专业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是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让田野成为授业的课堂、作物成为生动的教材,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就这样被“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田野。
办好科技小院的关键是“扎下去”。科技小院的“小”,不是作用小、效果小,而是在一个院落、几间农房中,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在生产种植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农民知晓,但很多时候他们凭借自身力量解决不了。苗有啥病?该施啥肥?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乡间田野解答一个个难题。这既是实操也是学习,既是“墩苗”也是贡献。科技小院不仅能为农民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问题,也帮助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解决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需求脱钩等问题。
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气象小院、花卉小院、虾蟹小院、驴产业科技小院……小院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往产业发展、绿色升级等方面深入推进。从1.0版的精准帮扶模式,发展至2.0版的产业扶贫模式,再到3.0版的乡村振兴模式,科技小院不止于技术输出,还要带动更多主体参与,给整个区域的人、生产和生活带来改变。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经过开枝散叶,已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而科技小院有所不同,专家的科技帮扶,还将更好带动青春力量向下扎根。科技小院是有形的小院,也是无形的平台。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里萌芽,乡村振兴的年轻力量在这里成长,产业致富的金点子在这里生发。新的机制在诞生、新的活力在释放,农业这门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和时代的知识创造一次次碰撞,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行稳致远。师生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终将一点点生长出收获和希望。这就是科技小院的动人之处。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需要具体的载体和抓手。期待更多的科技小院破土冒尖,用丰富资源、优秀人才滋养乡村、播种梦想。
余姝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