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四次出舱“摘星”标注逐梦太空新高度

2023-04-19 16:13:15    光明网

北京时间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龙、张陆圆满完成全部既定工作,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

出舱活动是航天员在轨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四次出舱“摘星”,是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的高光时刻,标注了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新高度。

出舱“摘星”源于自主创新铸就航天科技进步。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出舱技术,进行了出舱作业,才称得上真正的太空探索。2008年,我国首次实现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分别执行了两次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执行了三次出舱活动。2022年11月29日,接力棒交到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手中。截至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更加频繁地出舱“摘星”,源于自主创新铸就的航天科技进步,持续提升着中国人进出空间站的能力。

出舱“摘星”是勇于迎接挑战的表现。太空环境复杂,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航天员出舱活动,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这里既有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摄氏度冷热交变,还有空间碎片和空间辐射。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员乘组执行出舱任务时,身着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它除了要在外太空环境中保护航天员的安全外,还要兼顾穿着的舒适性和航天员空间行走和空间作业的便利性。航天员们能够在浩瀚太空“感觉良好”,源自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

出舱“摘星”凝聚团队力量。在四次出舱活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在舱内舱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出舱活动成功开展离不开“天地一体”“乘组一心”。“天地一体”,就是乘组在天上执行任务,战友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乘组一心”,则是乘组成员相互信任、保持默契,团结一心夺取任务胜利。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既源于舱内外的密切配合,也离不开天地间的周密协同。正因为有乘组的共同担当,有地面人员的支持保障,有工程全线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出舱任务才得以画上圆满句号。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一次漫步太空到四次出舱“摘星”……星空浩瀚、征途漫漫,奋进的中国航天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能跨越星辰大海,书写更多精彩华章,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也必定会迈得更好更远!(向秋)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张晟:在科技赛场上奔跑
下一篇:航天青年勇闯科研“无人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