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成为全球自然藏品重要组成部分

2023-03-28 10:27:35    光明日报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北京时间2023年3月24日,来自全球28个国家73家机构的学者在《科学》杂志联合发表论文,通过对世界上自然博物馆藏品进行评估,发现这73家最大的博物馆和标本馆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标本馆位列73家机构之一。

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立于1929年,而其标本馆比研究所还要“年长”7岁。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古脊椎动物学家,为了改变彼时中国化石大量外流的情况,建立了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这就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前身。数代赓续,经过90多年的努力,中科院古脊椎所目前以46万余件化石和人类遗存标本保留下亚洲最大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收藏,并通过其下属的中国古动物馆向公众展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数字、同位素、成像和基因组技术以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在改变和扩大自然藏品的使用方式,大大拓展了可能的应用范围。

论文的共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介绍,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人们收集物品和标本,并将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和标本馆中。“作为一个整体,这些收藏是我们理解自然世界和人类在其中的地位的物理基础,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信息来源——它们与野生动物保护、气候变化、流行病防治、粮食安全、入侵物种、稀有矿物和生物经济等各种问题直接相关。”

如今,自然博物馆不仅成为科普的基地和平台,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世界上的自然藏品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过去和现在的独特窗口,它们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对未来做出可验证的预测,成为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重大政策框架的基础和主要知识来源。(记者齐芳)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
下一篇:微塑料改变海鸟肠道微生物群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