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打造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2023-03-22 11:08:41    北京青年报

互联网3.0产业要想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充足的“阳光雨露”。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从研发入手,加强整体统筹、协同推进。接下来,北京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应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市场主体、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举措和配套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市经信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力争未来3年突破一批互联网3.0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建设一批“互联网3.0+”标杆应用场景,设立互联网3.0投资基金,推动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3.0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3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方案》明确了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等,并提出了推动底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3.0+”应用场景建设、推动互联网3.0创新生态建设、加强互联网3.0风险监管等五方面22项重点任务,突出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为北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3.0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强基固本、加油添力,实施效果值得期待。

《方案》的出台,生动彰显了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魄力和决心,其中不乏新意和亮点。比如,“协同”一词被提及13次。在“工作目标”中提出带动国产软硬件技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3.0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在“工作原则”中要求带动国产软硬件技术协同创新发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逐步构建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等等,彰显了鲜明的政策导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从研发入手,加强整体统筹、协同推进。《方案》将“创新引领,突破关键”列为第一项原则,既有着眼长远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如要求整合本市优势研发力量,建设一批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加速国产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也不乏对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作出积极回应。

比如,《方案》提出,支持开展区块链“跨链协同”技术研发,支持开展国产GPGPU、ASIC等芯片与可微渲染、神经渲染等渲染技术协同攻关……以协同求突破,用创新谋发展,既是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正道,亦是捷径。

北京高校密布,高层次人才云集,到2021年底,北京有两院院士800余名,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者超过3000人、占全国近1/4。统筹高校及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力量,劲往一处使,聚力聚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仅能化北京的人才资源优势为胜势,打好底层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还能大幅提高创新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互联网3.0产业要想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充足的“阳光雨露”。《方案》提出,推动技术、产业、市场、政策等协同发力,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和自主生态建设。特别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协同发力,为互联网3.0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接下来,北京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应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市场主体、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举措和配套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面向未来,北京坚持以政策为引导,以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在实干上下功夫,在协同上做文章,在效能上见真章,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扬优势、补短板、聚合力,定能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3.0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迎来春暖花开的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未来。(本报特约评论员)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
下一篇:技术进步让大众告别充电焦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