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吴义强代表:“以木储碳”激活森林“碳库”

2023-03-15 23:38:51    中国科学报

“当前,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汇价值并未充分实现,储碳能力还很不足,对木质林产品的碳汇价值认识也远不够,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实施‘以木储碳’来激活森林的‘碳库’。”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吴义强向《中国科学报》表示。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1%,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80%,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森林的碳汇能力还很低,年固碳量4.34亿吨,仅可中和我国约103亿吨二氧化碳总排放的不到5%。

“究其原因,除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质量严重偏低外,另一重要原因是过于严格的禁伐限伐政策导致森林碳循环的出口受阻,进入成熟林阶段以后的碳汇增量归零,而进入过熟林阶段因枯死木腐烂分解和森林火灾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森林碳库成为一潭‘死水’,甚至成为新的‘碳源’。”吴义强表示。

木质林产品有显著的储碳、降碳和减碳等碳汇功能。吴义强认为,积极、合理地利用竹材、木材、薪材等木质原料发展绿色家具、绿色建筑等产业,不仅可打通森林碳循环通路,促进森林更新和可持续固碳,还可替代塑料、水泥、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品实现替代性减排,对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此前估算,我国1999年至2003年木质林产品年净碳储量仅占森林年碳汇量的15%。“这意味着有85%的森林碳汇只能暂存于生态系统,一旦到了成熟林阶段将无法增加新的碳汇。”吴义强表示。

吴义强认为,限制我国木质林产品碳汇价值实现的问题在于,人们简单地将利用木材等同于破坏森林,不了解、甚至曲解木质林产品的碳汇价值;我国对占森林面积70%以上的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禁伐政策,对商品人工林采伐也有诸多限制性规定;木质林产品原料自给严重不足;木质林产品碳汇技术储备不足,导致木质林产品碳汇价值实现难。

据测算,至2060年,我国还将有25亿吨人为碳排放,大部分将由海洋生态系统人类不可控的自然吸收,32%即8亿吨人为碳排放需要由森林碳汇中和。

吴义强表示,如果在2060年前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将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23.04%提高到29%,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将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从现有5.32立方米/亩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68立方米/亩,则可以实现我国森林年固碳量从4.34亿吨提高到8亿吨目标,从而完全实现我国“碳中和”。

为此,他建议国家层面确立木质林产品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和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支持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激励政策;合理确定生态空间,适度增加用材林和能源林造林比重,适度放宽林木采伐政策,逐步减少对外木材和能源依赖,确保“木材安全”和“能源安全”。

他进一步建议,打造国家级木质林产品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木质林产品的减排量和碳汇贡献纳入排放权市场,推动和加快木质林产品碳交易;加快木质林产品碳汇创新平台、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支持木业节能储碳降碳技术和“以竹代塑”“以木代钢”“以废(竹木废弃物)代煤”等替代性减排技术研发,加快木质林产品碳汇计量和方法学研究。(王昊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测试超热水破解氟烷基有毒物质
下一篇:地球生命终结者可能在火星与木星之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