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田刚: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 助力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2023-03-14 15:08:41    新华网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长期扎根科学教育和基础研究工作一线,始终关注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田刚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要激励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保持科学兴趣,找准研究方向,不断拓展认知,成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强大后备力量。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向边远地区倾斜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存在一定差异,边远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田刚建议,应进一步完善边远地区基础研究人才选拔和培养,将“中学生英才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下称“拔尖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向边远地区倾斜,惠及更多学生,为他们研究深造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应通过完善教师培训计划,提升边远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中学生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走进大学,自2013年开始组织实施以来,已有共计58所高校在22个省区市陆续展开。田刚表示,当前“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实施规模已有了较大发展,参与的学校不断增多,涵盖了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在服务边远地区学生科学教育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搭建中学和大学教育的桥梁 提高人才培养连贯性

当前,中学和大学在科学教育手段和内容上还存在差异。田刚认为,中学生对基础学科产生兴趣并且形成基本的认知,进而在大学深入研究是其成长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英才计划”和“拔尖计划”是分别面向中学和大学开展的人才培养计划。他表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实施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中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对基础学科有初步了解;二是发掘有天赋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能力。而“拔尖计划”注重为发掘的优秀基础研究人才提供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进入更高层次阶段学习,成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人才。因此,“中学生英才计划”可以说是“拔尖计划”人才输送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认为,“中学生英才计划” 能够更好地搭建中学和大学之间的桥梁,通过加强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接触和交流,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学老师的科学视野。中学老师在教学一线工作,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帮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成长计划以及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对于中学和大学在科学教育衔接过程,田刚表示,如何为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发掘的优秀中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其进一步参与到“拔尖计划”中去进一步深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一方面,人才培养不应有固定模式,应当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具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综合这两方面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和“拔尖计划”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青少年成长成才 兴趣和恒心是关键

对于青少年如何成长为青年科技人才,田刚建议,一是要对基础研究始终抱有兴趣,能够发现自身的长处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二是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时刻了解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不畏惧科研过程中的困难;三是不断开拓眼界,深知学术的目的是开拓人类认知的边界,不断探索,勇做科学前沿的领路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为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科技进步筑牢强大保障。

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田刚十分认同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当下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及内涵。他提出,科学家精神包括敢于发问和勇于应对挑战的精神,包括真正对基础研究感兴趣并且在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青少年科学教育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中学生英才计划”长期邀请著名的科学家给中学生讲课,分享他们成功背后的经验,通过鲜活的实际经历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所感悟。

2023年是“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十周年,为激励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田刚向广大青少年提出期望。他表示,数学等一系列基础学科对科技进步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希望能有更多对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加入到科技人才队伍中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源源不断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测试超热水破解氟烷基有毒物质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代表:推动国家级科研平台跨区域共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