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 循环经济成为潮流生活方式

2023-03-10 10:33:31    环球网

循环经济正在成为关注热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事实上,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今年的重点方向。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通过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等途径,转变社会经济中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更加科学方式进行资源处置,实现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利用各类资源。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强化互联网交易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从二手商品交易模式来看,一方面,二手闲置品交易能够充分发挥物品的剩余价值,符合循环经济中“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另一方面,通过二手交易所带来的降碳效益潜力巨大。同时,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相关二手交易平台能够在买卖两端共同发力,破除二手交易中的信任堵点,让消费者可以放心买省心卖,从而使得二手交易真正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减排的绿色消费行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之下,一方面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另外一方面,通过相关产品的多次流转,可以把产品的边际效用价值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更好地适应当前消费分层的社会需求。

她对记者表示:“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和交易体系的搭建完善,可以让更有消费能力的人去购买客单价更高的商品,同时,附加值更高的一些产品能够在二手市场进行流转。”

同时,循环经济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202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二手消费市场已经超过万亿元规模,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闲置物品交易有望突破三万亿元。

闲鱼总经理季山对记者透露,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闲鱼平台上的用户增幅非常明显,用户规模有非常大的增长。“我们看到,最开始的闲置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人群,现在逐步拓展到三线、四线甚至五线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年轻消费群体在消费层面环保意识的加强也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新生代时尚消费白皮书》的数据显示,80.4%受访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个人购买行为,更愿意选择那些更具有环保概念的品牌。相较年长消费者,更具有环保意识的年轻人将成为推动这一流行趋势的主要动力。

这一意识也体现在了循环经济上。在闲鱼平台上,有50%的用户年龄低于30岁。季山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讲,交易闲置商品不仅仅是换钱,更多是一种潮流时尚的生活方式。”

此外,循环经济也能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季山介绍,目前作为平台方,闲鱼也在个人减碳排放的量化标准的制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他表示:“我们希望最后能够让消费者对闲置交易的减碳量有更强的感知,并且觉得减碳对他也有实际的帮助。”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学林认为,在线二手交易平台极大促进了闲置物品的交易和再利用,帮助用户实现了个人消费端的碳减排。建议鼓励各地各街道社区定期举办线下二手交易活动,同时鼓励扶持闲⻥等线上二手交易平台的发展,让“变浪费为消费”成为共识,让买二手商品像逛超市一样简单。

但同时,李学林指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闲置交易碳减排难以量化;闲置平台与各个城市、机构设立的个人碳账户也存在相互不兼容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消费者参与低碳消费的热情。统一闲置物品交易碳排放标准,鼓励闲置交易平台科学发展,让绿色消费成为人人可参与的减碳方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李学林建议,应鼓励各地各街道社区定期举办线下二手交易活动,同时鼓励扶持线上二手交易平台的发展,让“变浪费为消费”成为共识,让买二手商品像逛超市一样简单。(李文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测试超热水破解氟烷基有毒物质
下一篇:突破危险的界限——“临界点”究竟是什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