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智能制造的时代,传统的纺织业也迎来了智能的浪潮,邵景峰,一位与棉纺行业携手前行的科研工作者,成为棉纺智能制造的探路者,他以棉纺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人机系统工程学理论为基础,以海量棉纺数据挖掘、数据驱动控制为手段,以棉纺质量智能控制为目的,经过5年的科技攻关,系统开发出一套数据驱动的棉纺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及控制系统(FWA-BP)。
高瞻远瞩 聚焦智能纺织
众所周知,智能纺纱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纺织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和人力资源短缺的发展痛点,建立的“数字化纺纱车间”,已经实现了棉纺过程的“无人值守”“关灯生产”和数据的集中管理。这是邵景峰等科研人员不断研发的结果,但对于智能纺纱的发展,邵景峰更有着清醒的认知,“纺织领域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的智能过程可能更漫长,也更复杂。”
邵景峰的判断,有着现实的科学依据。比如,“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成为智能纺纱路上的绊脚石。
邵景峰认为“虽然棉纺过程产生了海量数据,但数据之间重复度高、关联度低,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交错,使得现有的数据挖掘方法难以应对。”这些没有经过管理的数据,给棉纺质量的控制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智能纺纱发展的步伐。
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攻关工作,比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案例推理的预测模型等,而且一些预测模型和挖掘算法已成功应用,对纺纱质量的预测精度达96%,基本解决了棉纺质量预测的问题,但在科研界对棉纺质量控制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中国的纺织业有着4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轻工业,且在全球纺织业中占据着龙头地位,因此,探索智能纺织技术,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极其重要。”作为科研工作者,邵景峰毅然决然的肩负起了使命。
近5年来,邵景峰围绕纺织智能制造研究方向,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同时出版《棉纺织企业车间智能生产系统》专著1部、《纺织信息系统》教材1部;围绕纺织智能制造研究方向,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7项,已获软件著作权7项。
自主创新 提升棉纱质量
数据驱动的棉纺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及控制系统(FWA-BP)是邵景峰团队呕心沥血的科研之作,提到这项成果,邵景峰眼中闪过骄傲的光芒,5年的兢兢业业,5年的反复实验,5年的深入探索,在成果出现的那一刻,用邵景峰教授的话说,“一切都值得。”
邵景峰团队开发的FWA-BP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实现对棉纺生产的质量控制,并显著增强棉纱强度,提高产品合格率。相关创新成果为国际研究领域内首次报道。
在研发过程中,邵景峰团队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在他们看来,只有创新,才能走出困局,解决智能纺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质量控制。经过探索,他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
首先,系统的探究了棉纺过程中的数据采集、集成及融合问题,以及原料配比、工艺、设备与成纱性能等参数的分析及反馈问题,研发了面向棉纺设备的无线监测器、控制器以及普适通信协议,建立了工序间数据的关系布尔矩阵,提出了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棉纺数据统一形式化表示方法,实现了多源异构棉纺数据的集成,解决了棉纺设备之间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
针对棉纺各个工序间数据融合的问题,采用D-S证据理论设计了D-S合成、BPA、局部决策三个模块,并将其构建成两级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异常数据状态估计,进而提出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两级棉纺数据融合方法,实现了棉纺过程计划层与控制层之间数据信息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了棉纺过程“数据孤立”的问题。
其次,首次提出了一种适合棉纺数据挖掘的大数据聚类算法Dk-means,其从海量棉纺数据中提取疵点数据(如脱纬、稀纬、竹节等),探究了疵点数据与质量指标(如细节、强度、断裂伸长)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性能最优质量指标(断裂伸长)的提取来修正棉纺过程质量输出特征值,从而实现了工艺参数与质量输出特征值之间关系的线性化,解决了棉纺质量控制建模时函数过于单一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棉纺质量多因素网络结构模型,并从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Dk-means算法与灰色关联分析的棉纺质量异常因素识别方法,揭示了棉纺过程质量异常波动的规律以及各类影响因素的产生机理,辨识了其中的关键因素对棉纺质量的作用机制,实现了棉纺质量异常波动的事前预警。
最后,率先研发了数据驱动的棉纺质量智能控制技术。根据各工序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在各工序建立棉纺质量决策函数,从而构建面向棉纺过程的多输入单输出关系模型。同时,利用混沌理论对棉纺质量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将重构后的时间序列输入到“多输入单输出”关系模型中进行学习,得到多工序递阶的棉纺过程(如清花、梳棉、并条等)闭环传递函数模型,并通过该函数模型的自我学习,建立面向棉纺过程的多工序递阶的质量控制模型。
基于质量控制模型研发的无线监测、控制装置通过感知每道工序中的断裂强力数据变化,做到棉纺质量指标的调整和反馈,由此研发了数据驱动的棉纺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棉纺过程的多工序间耦合的质量控制以及知识关联。与现有质量控制技术相比,该智能控制技术对棉纺质量的控制精度为97.85%,高于之前的96%。
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国内著名纺织企业应用,解决了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管理、质量控制问题。同时,邵景峰团队与纺织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加快成果转化提供了合作互助的平台。
当然,智能纺织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这,正是邵景峰团队研发的方向,未来,邵景峰将不忘初心,继续在纺织智能领域,奔跑前行。(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