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四智”引领邛崃法院智慧法院建设迈向新台阶

2023-12-26 16:12:42   

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在“互联网时代”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充分服务和保障审执工作,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邛崃法院将信息技术与审判实践深度融合,以“四智”为着力点,不断优化完善“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找准智慧审判突破点,提升审判效度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科技服务和保障审判工作水平,促进审判能力现代化。

探索推行无纸化办案。诉讼材料从立案阶段直接转入电子卷宗,全程网上流转,各节点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信息全面共享。系统实现文书智能编写“左看右写”、智能提取诉状及笔录内容智能生成文书等功能,助力法官智慧办案。加大区块链司法应用场景。针对电子证据存证难、认证难问题,引入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司法存证工作之中,通过存证保全、全网监测、在线取证、智能合约、证据核验五大核心功能,提升审判效率和司法服务质量。全域部署网络庭审系统。在机关和5个派出法庭全域部署网络庭审系统,新增话筒、调音台、功放等庭审设备,切实为当事人远程参与庭审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

控准智慧执行关键点,提升执行力度

技术保障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运行,深化执行“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性,探索执行办案新模式。

聚焦执行“一体化”改革的实际需要。全面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保障,重点改造系统登录角色多元覆盖,案件事务办理线上流转,执行过程卷目录优化。严格落实案件材料同步录入,确保案件办理各阶段平行高效推进。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升级指挥中心信息化设备,全员配备智慧执行单兵系统、执法记录仪、对讲机等器材,配置执行VR拍摄仪、航拍无人机,为执行案件远程指挥、应急处突、信息收集、全程直播、全程留痕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实现案款“数字化”管控。按照“报审结合、兑付透明”原则,建立执行案款“五级审查、三日支付”制度,全面推行使用“一案一账户”,案款支付审批全电子流转,实现案款“数字化”管控。引入财务辅助“银法系统”,每发起一笔支付申请,比对成功后方可支付,确保案款廉洁高效支付。

抓准智慧服务落脚点,提升服务温度

突出人本意识,一方面服务于当事人,让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感受到智慧法院的便捷,另一方面服务于审判员、书记员,提高审判效率。

升级诉讼服务中心自助服务设施。在原有自助立案诉讼服务一体机、触摸屏自助查询系统等自助诉讼设备基础上,新增云柜、自助文书辅助填写一体机、智能诉讼风险评估机等,为当事人提供智能立案等自助服务。全面开展网上立案、庭审直播。在官方微信、官方网站链接四川“移动微法院”“蓉易诉”等网上诉讼平台,拓宽当事人网上立案渠道。将智慧法院建设与司法公开工作深度融合,根据审判实际需求,升级专用宽带线路。与企业合作开展电子送达。借助公司电子送达系统已与通讯运营商、公安专网等实现大数据信息共享的成果,合作开展民事、执行法律文书电子送达,协助解决找人难、送达难、回执难、成本高、未全流程留痕等问题,法律文书送达效率较传统送达方式有显著提高。

把准智慧管理出发点,提升管理精度

通过深入挖掘司法数据富矿,加强司法大数据研究应用,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提升质效管理水平。建立案件审理动态监督机制,通过可视化系统实时提取、分析案件信息,结合重点指标与考核体系,对案件全程管理、动态跟踪、适时指导。实时分析结案率、结收比、长期未结案化解率等重点指标。规范行政管理制度。充分运用办公系统,将物品申领、财务报销、车辆管理、外出执勤、干警请休假等事项全部进行电子数据形式管理,确保全程留痕、管理规范。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为统计干警上下班、加班提供准确依据。为更好维护法院工作秩序,在机关及5个派出法庭实现了高清监控全覆盖。强化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在部署下一代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堡垒机、漏洞扫描等设备、日志审计、漏水检测自动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安全设备的基础上,继续对各安全设备服务进行升级,完善核心机房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取得了第三级基础网络系统备案证明,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据介绍,下一步,邛崃法院将持续提升“四智”,拓展智慧法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高质量服务保障司法公正、司法为民,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迈向更高水平。(邛崃市人民法院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竭诚服务“三农” 为乡村振兴贡献四川公证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