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在苏州城市学院举办

2023-10-18 18:49:03   

为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近日,苏州城市学院在综合楼大会议室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南京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芮国强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激发教学科研内在动力;二是要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引领学科内涵式发展;三是要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四是要以融城思政为依托,带动学科特色发展,打造融城思政教育教学品牌。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助力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

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玉玲在主持中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整体谋划,从制度、人才、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做出实效,做出特色。要充分吸收本次研讨会的成果,梳理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凝心聚力谋发展,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研讨环节中,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俊奎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在“中国化”上下功夫》的发言,分享了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报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成功经验。他建议,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应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规范对应;立足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成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循环;按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条件,明确时间任务,补齐短板;以苏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研究为导向,突出研究特色。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多向度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为题作了发言,他强调,要明确学科建设到学位点建设的目标,挖掘学科研究方向,整合现有教师资源,把握苏州特色,积极吸纳校内各职能部门人员参与,壮大研究团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作了《学科建设之体会》的发言,他结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提出应找准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方向,培育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学科队伍和学科建设的制度体系,明确学科方向理念,打造具有“融城思政”“中国式现代化的苏州实践”的研究特色,关注影响学科建设的核心内涵指标。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着力点》的发言中介绍了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流程、基本条件等内容,建议学院应从加强基础、突出人才培养、提升师资力量、推动科研、彰显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落实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梅景辉作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功能》的发言,他提出学科硕士点申报的四个关键词:“矫正、布局、规划、协同”,并以“人才队伍体现学科梯队性和显示度”“科研成果体现标杆性”“科研平台体现学科依托性”“团队建设凸显教学科研融合性”“研究方向注重守正创新性”“把握学科点和学位点之间的区别”六个要素提出学科申报的建议。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以《尊重和探用规律,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题作发言。他表示,要以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规划和高质量建设为导向,明确“大视野”“大思路”“大视野”“大思路”和“大力度推进”的建设思路,尊重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把握学科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和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在学科方向的理念上下功夫,探寻人才培养规律,寻找和用好学科建设过程中“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研用相长”的结合。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温波作了《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键》的发言。他结合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实际,建议学科建设应培育人才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分解任务目标,聚焦学科建设和打造科研平台。

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江苏省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将进一步推进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期间,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了研讨会的学习,纷纷表示要用心领会专家们的建议,齐心协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次研讨会也是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两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学院后续将围绕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重点谋划,集智聚力,进一步助推学院内涵式建设。(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佳木斯市公安局桦南县局深入学校开展法治讲座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