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通江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做实做优“六个优质化”,以更精细的管理、更有效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推动审判执行提质增效。1-8月,受理各类案件6556件,审执结5321件,结案率81.16%,执行到位标的额2.99亿元。
细化监管,聚焦审判质效“关键点”
聚焦“管理”刚性。牢固树立“大审管”理念,开展“审判工作理念提升年”活动,新设执行、刑事专业法官会议,在深化繁简法官“一对一”指导机制上推行结对法官“捆绑式”考核,组织员额法官签订“数量+质量”的审执质效“承诺书”并实行周督、月评、季考,发出审判执行态势通报7期,推动审判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聚焦“管案”刚性。紧盯案件效率与质量两个维度,发挥好审管办专管之责,对审执核心指标、弱项指标实行“日+周+月”通报预警制度,发出预警函37次,定点提醒142人次。实行“院长一支笔”抓审限,将随意、无序延审压缩到最低,纠纷在院天数同比下降26.26%。健全改发案件异议反馈机制,明确专人对接中院相关部门,就法律适用、裁判思路进行沟通,积极争取二审法院的理解和支持,改发案件同比下降30.95%,一审裁判被改判发回重审率全市最低。
聚焦“管权”刚性。修订《“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细化院庭长监督管理职责,“四类案件”实质化监管比例达100%。用好考核“指挥棒”,修订人员分类绩效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指标、调整权重占比,将服判息诉率、审限内结案率、审限内变更率、首执案件完毕率、执行到位率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将绩效奖金的10%纳入奖金池用于奖励,鼓励审执人员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
深化创新,赋能执行案件“兑现力”
一是体制改革挖潜力。深化以“执行110”为统领的“141”团队执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执行督促、财产查控、执行实施分片的团队化运行构架,按“1名执行员+1名聘用制书记员+1名聘任制司法警察”标准将执行力量下沉至4个片区人民法庭,将执行过程中的共性事务和辅助事务剥离,形成“执行立案—财产查控—繁简分流”的“流水”办案模式。改革以来,首执案件执行完毕率由16.51%上升至41.17%,平均用时由原来的56天下降至42天,首执案件执行完毕率、恢复执行案件执行到位率等重点指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
二是内部协同聚合力。牢固树立执行工作“一盘棋”思想,构建财产保全“立审执”联动机制,在立案阶段送达《财产保全告知书》1341份,办理保全案件574件,促使76件案件诉前化解。推动落实判后答疑全覆盖,进入执行民商事生效裁判文书同比下降12.9%,案件自动履行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建立终本案件回头筛查机制,全面梳理执行终本案件1198件,全面梳理、核查,深挖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确保终本案件不“终止”。建立案款支付提醒制度,及时准确发放案款6571.6万元。
三是执行警务借外力。建立“执行警务110”协作机制,借助公安机关信息技术优势,实时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消费人员名单、悬赏公告等执行信息,公安机关协助查询被执行人家庭户籍、财产状况等信息697人次。在全省率先推行“法庭+派出所”联合执行,在派出所挂牌“执行110”警务协作站,建立被执行人属地派出所警力支援机制,依托派出所办案区设立执行办案点,协助出动警力513人次。
强化引领,画好文化建设“同心圆”
筑牢器物文化“外层圆” 。大力营造机关人文氛围,建立“随时随地扫码即听”的有声图书室,组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瑜伽等兴趣小组5个,添置各类健身器材20余套,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17次,让干警业余生活“活起来”。
绘就行为文化“中层圆”。加强对干警日常行为的全方位常态化教育,及时修订《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干警八小时外日常行为规范》等规范性文件8个,确保干警工作有目标,行为有规范。开展执行案件回访1100余件,强化回访成果运用,对干警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予以谈话提醒5人次,对廉政风险高的16名干警调整工作岗位。组织干警到市法纪教育基地、王坪烈士陵园开展活动6次,让红色基因融入司法血脉。
打造精神文化“深层圆”。围绕培育“三高六质”法官、“三实五能”干警,举办法官夜校、员额法官培训班、“今天由你讲”等活动8次,联合市中院开展“传承红色精神·凝聚青春力量”主题团日暨庆祝“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与四川师范大学建立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机制,邀请成都中院四级高级法官来院讲解学术调研写作要点,切实提升干警能力素质。(通江县人民法院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