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德阳市公安局:“三聚力”推动交管工作“深耕善治”

2023-08-07 15:51:20   

今年以来,德阳市公安局全面落实上级机关深化公安改革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改革强警战略,全面推动新时代公安交管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福祉的能力明显提升。

聚力交通秩序管理 提升疏堵保畅工作动能

推进城市“畅通工程”。定期分析研判城市交通运行态势,常态化梳理排查城区交通堵点、乱点,滚动开展整治。按照“一路一策、一点一策”原则,综合采取借道左转、潮汐车道,设置机动车待行区、非机动车“蓄水池”,交替通行、配对单行等措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今年以来,对星剧场、市委门口、岷山路(珠江路-沱江路段)等12个堵点乱点、事故多发路口路段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设计。参与S11线施工期交通组织、凯江路改造提升项目、东一环路施工期交通组织等48次交通工程图纸专业审查。

推进道路交通设施优化。完善交通标志牌200余套、道路交通标线1.1万平方米,新增直行待行区1处、右转危险区2处、隔离护栏4500余米,维护翻新隔离护栏3000米。施划潮汐停车泊位80个,取缔占用盲道、影响交通安全等临时占道停车泊位45个。优化路口交通组织,完善15个路口非机动车通行区域标线、斑马线120余处、路口行人等候区标线45处。

创新方式规范电动自行车出行。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在20个重点路口、36个社区、84所学校、58家企业、8个商场、5个广场、124个小区设置非机动车驾乘人员戴头盔检查宣传劝导点,现场纠正非机动车驾乘人员不戴头盔行为、发放“共享头盔”。截至目前,教育劝导电动车驾乘人员3.2万人次,投放共享头盔300个,免费使用4500余次,有效破解了非机动车驾乘人员不戴头盔的难题,全市非机动车驾乘人员头盔佩戴率明显提升。

聚力科技赋能创新 助力“互联网+交管”提质增效

延伸多维监控触角。德阳市中心城区面积70平方公里,智能交通项目在城区主要道路建成联网联控信号机210个、点警857个、流量检测器570、人脸识别200个、高清卡口40处、诱导屏45处、高清卡口40处,覆盖一环路以内的主要路口163个、重要路段110处。

建立交通业务系统。建立交管大数据分析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非现场执法系统、勤务指挥调度系统、事故分析研判系统、移动勤务管理系统、视频巡控系统、交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等智能管控平台的21个业务系统,并与县(市、区)大队实现互联互通、平台功能共享。同时,建立重点点位统一运行维护平台,将目标绩效考核的一类点位13个、二类点位18个、视综平台点位45个,统一接入交警支队维护保障平台,实现故障自动预警提示。

强化路口信息支撑。完成全市推进交通信号机统一联网联控建设,目前信号机联网平台已接入411台,其中市本级210台,区县201台,城区主要交通路口联网率达到85%,结合交通流量采集,实现平台统一优化配时、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故障自动预警、绿波通行、重大警保卫统一调度等功能。

聚力服务优化 夯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年初以来,市局车管所狠抓“放管服”改革,共办理驾考业务134844笔、驾驶证业务13627笔、机动车业务73352笔,机动车检验“二审”业务75777辆、查验业务审核36225笔,驾驶证制证13712个,网办中心办理机动车业务54924笔、办理补换机动车驾驶证件39989笔、核发电子驾驶证80731笔,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全面深化落实部局、省厅交警总队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完成53个机动车安检机构、3个机动车报废企业、30个交通管理服务站、38个驾驶人体检中心,3个社会化考场等部门系统网络建设和车驾管业务监管中心建设,上半年共发监管通报21期,抽查窗口业务8120笔、检验业务2224笔、查验及服务站业务9481笔、考试业务1140笔、两个教育6734笔,随机检查网点161家。同时,在交警直属三大队试点,创新货运车辆临时入城“微信”报备管理模式,办理临时入城申请、报备车辆1.5万余台次,累计缩短企业物流运输时间2.7万余小时,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开启高效便民“绿色通道”。创新搭建“法院+公安+群众”快捷办理“绿色”通道,打通公安专网和法院执行平台,机动车查封、解除查封业务可一站式办理;设置运输企业(多车单位)业务专用通道,实现专人专窗专办,避免集团业务长时间排队等候而影响生产,两个“通道”开辟以来,约惠及群众10多万人次。(德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东费县:探索科技创新价值转化新路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