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北大荒集团查哈阳农场:74年的蜕变

苏恒彬    2023-03-31 09:43:36   

查哈阳,为达语译音,解释为:兴旺发达、鱼米之乡之意,另据民间传说,查哈阳为满语,解释为:高山与平原接壤之处,即好地方的意思。早在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查哈阳,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开垦北大荒的号角声响彻黑龙江大地,查哈阳农场率先擎起了开发建设的大旗。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响应祖国号召,带领24名女队员来到这里,冲到垦荒一线,开着火犁,唤醒荒原。

20世纪90年代,农场的决策者们开始了绿色水稻种植探索。旱育稀植、高台育苗、“三化”栽培,当年的这些新技术在查哈阳落地并迅速投入实践,查哈阳农场的水稻迅猛发展起来。从1990年起,黑龙江农垦总局先后三次在查哈阳农场召开全垦区水稻现场会,大力宣传查哈阳经验,示范带动垦区水稻发展。查哈阳农场为黑龙江垦区水稻大发展、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任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欣然吟道:“查哈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处处是春,生机盎然。”

 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种稻技术、超前的种植理念,赢来了全国人民的关注。1994年,“中国北方十四省水稻会议”在查哈阳召开,专门推介农场高超的水稻种植技术,盛赞查哈阳农场创造了“一个奇迹、两个典范”,(即在北纬48度线的高寒地区创造了种植水稻超国际水平的奇迹,高寒稻作机械化创高产的典范,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稻作实现“两高一优”的典范。)1996年,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多次实地检验和验收,查哈阳农场被批准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基地。1997年,查哈阳农场粮食总产突破30万吨,被评为全国首批32个产粮大县(场)之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水稻高产的前提。查哈阳农场把农业“芯片”作为 切入点,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联系,全力攻克水稻育种科技难关。2005年,查哈阳农场与袁隆平院士合作进行稻种研发,完成水稻主栽品种性状改良任务,培育出优质、高产、抗倒、耐寒的优良品系70余个,其中有5个品种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3个优良品系参加黑龙江省水稻联合体生产试验。为加快合作研发进度,尽早培育出高寒地区优质杂交水稻,自2011年,农场每年都会拨专款用于南繁加代育种,使南繁育种工作形成常规化、常态化机制。

2012年以来,农场粮食总产始终稳定在10亿斤以上,商品粮贡献率超过了80%,可为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全年的口粮,有效的发挥了大粮仓的作用,为维护“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做出了贡献。农场的绿色食品水稻认证面积也从最初的4万亩发展到了现在的65万亩。同年,“查哈阳大米”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也是黑龙江垦区迄今为止唯一一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外,查哈阳农场还相继获得过世界华人影视博览会金奖和第十八届、第二十届、第二十一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诸多荣誉。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率最大化、职工增收幅度最大化、水稻效益最大化,农场党委结合区域实际,科学定位,精准施策,确定实施了“三三制”水稻发展规划。即水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为种子田、三分之一为绿色有机水稻田、三分之一生产功能米。从此,查哈阳农场的水稻按照既定蓝图走上科技当先、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确保绿色优质水稻持续发展,农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仅2021年就投入修建水利工程资金4000余万元,完善东北地区最大的查哈阳灌区水利工程体系。同时,还投资4200万元建设了目前北大荒区域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稻双氧智能催芽车间。2022年建立了数字农业管控中心和农机服务数字化平台,配备了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智能灌溉和农机作业监测系统等物联网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智能化技术装备水平明显加强,数字农业服务信息化更加健全完善。

2022年,查哈阳农场将文化与生产、旅游、服务等领域完美结合,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以打造中国粥米第一品牌为目标,成功举办了查哈阳粥米文化节暨全域沉浸式旅游启动仪式,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景观,成为垦区西部现代化农业示范窗口。

经过74年的蜕变,查哈阳已成为一座简约大气的生态之城,一座底蕴厚重的文化之城,一座现代化的魅力小城。勤劳与智慧的查哈阳人不断在百万亩耕地上演绎着现代化大农业的传奇诗画,奋力打造北大荒西部最靓的名片。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苏仪征烟草:普法网红“刘队长” 擦亮法治“新名片”
下一篇: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迎春分局召开治安和森侦战线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