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山西大同:坚持“五抓五促” 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3-02-07 14:46:01   

2022年,大同市聚焦“稳”“富”“融”字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五抓五促”创新做法,创建市级“五好社区”40个、省级“五好社区”18个。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6万元,同比增长12.6%,搬迁群众融入感、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

抓牢“两扶”,促进脱贫成效

监测帮扶:推广“一套系统”。在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基础上,推广应用《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将全部常住农户纳入监测范围,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进行系统性、及时性、智能化、精准化监测,定期采集更新信息,及时掌握农户情况,进一步提高监测帮扶精准性,坚决守住搬迁特殊群体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调整“一个标准”。将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调整为6500元,将收入低于8500元且不在监测范围的农村常住居民列为观测对象,重点关注其的收入支出情况,通过就业、产业、志智等措施提前预防其返贫致贫。建立“一个基金”。整合优化“十三五”期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的意外险、返贫险两个险种,建立“防返贫保险基金”,将全部农户纳入保障范围,筑牢最后一道防线。挂起“一套图纸”。及时更新村情简介,绘制产业分布图、收入构成图和防返贫监测帮扶图,实行挂图作战,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帮扶准、成效实。

驻村帮扶:派驻干部全覆盖。安置区全覆盖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一村一队,一队三人,每周五天四夜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十送”帮扶解民忧。组织派出单位和驻村干部开展“送规划、送产业、送就业、送消费、送宣讲、送文化、送人才、送信心、送温暖、送清洁”十送专项行动,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提高群众满意度。落实“六化十到位”。驻村干部按照走访经常化、培训制度化、责任清单化、帮扶精细化、管理信息化、考核规范化“六化”管理要求,做到防返贫监测帮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动态帮扶、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特色产业发展帮扶、农产品消费帮扶、脱贫人口增收帮扶、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帮扶、政策到户到人落实帮扶、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帮扶、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帮扶“十到位”。注重成效严考核。出台《关于做好干部驻村星级化评定和积分制考核的通知》《大同市驻村帮扶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每季度对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进行考核,并以此为基础每半年对驻村工作队开展一次星级化评定并通报结果,进一步压实派出单位和工作队责任。

抓强“两业”,促进群众增收

发展产业:重规划谋长远。依托全市谋划的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农村领域的188个重点项目,先后出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黄花产业2019-2023年发展规划》《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产业扶持政策。2022年市本级投入衔接资金2亿元,优先支持安置区发展产业,用于产业占比不得低于60%,800人以上的安置区全部配套产业园区,800人以下的有序配套车间工坊,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重特优树品牌。在安置区全面实施“特”“优”战略,全方位推动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黄芪)、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设了云州黄花、广灵食用菌、灵丘杂粮、浑源黄芪、阳高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县主动服务,帮助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并推动公用品牌普及,不断向品牌和市场要效益。全市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真正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重融合强业态。制定了《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动能。2022年在22个易地安置区开展了乡村振兴示创建工作,包括数字经济、旅游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等内容,农文旅深度融合扩张业态,总投入各类资金1.385亿元,共吸纳农户及脱贫劳动力10338人参与。

推动就业:强化技能培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行动方案》,搬迁安置区一体推进设立创业就业平台,每年开展2-3次技能培训,送技送岗上门,推动搬迁劳动力就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天镇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广,万家乐移民新区培训就业模式得到国家人社部肯定支持,为搬迁群众在雄安新区及天津、连云港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挖掘务工潜力。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包联、政策激励、外找、内挖、公益补共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市搬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达到25580人,占所有搬迁脱贫劳动力89.1%,实现每一个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其中公益岗位务工7527人。打造劳务品牌。为促进劳务输出,形成竞争力,全市打造浑源搓澡工、黄花经纪人、天镇保姆、广灵剪纸等多个劳务品牌,“天镇保姆”成为了务工就业的“金字招牌”。

抓实“两基”,促进社区治理

健全基层组织。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民民主协商、议事决策机制。全市集中安置区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覆盖。落实网格化管理机制,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同时加大志愿类社会组织支持力度,出台了《大同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搬迁安置区组建党员、乡贤、巾帼、文化、学雷锋等志愿服务队252支,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因搬迁带来的“疏离感”,实现共治、共享、共融。

提升基本服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配套义务教育学校112所、幼儿园194所,新建、改扩建文娱设施259处,安置区基础设施功能日臻完善。创设“一站式”公共服务,新建一站式服务设施193个,大中型安置区实现全覆盖,为搬迁群众提供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等“一站式”便捷服务,其余小型安置区由乡村干部、驻村干部提供“代办”服务。

抓住“两地”,促进权益保障

明确迁出地权益。保障承包地合法权益、林地合法权益、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土地复垦增减挂、光伏、原村集体组织成员身份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支持政策等8项权益。

明确迁入地权益。保障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党组织关系、干部选用、子女教育、文体娱乐、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监测帮扶、户口转移、新增住房需求等17项权益。确保搬迁群众享有的各项权益有人管、有人帮、不悬空、不漏项。

抓好“两美”,促进社区融入

安置区域环境美:抓清洁展新颜。在全市安置区开展“六乱”整治、清洁家园等活动,共清理整治路面、污水731处,消除交通安全隐患563处,清理各类垃圾12.6万吨,取缔违法占地60处,安置区环境明显改善。立规约树理念。制定了《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安置区村规民约完成率100%,生态文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等理念深入人心。天镇县赵家沟乡于家窑村入选山西省优秀村规民约。理户貌提风貌。安置区开展“户容户貌”提升行动,通过改厕、发展庭院经济、绿化美化等综合性措施,户容户貌大为改观,搬迁风貌焕然一新。

搬迁群众心里美:开展文明乡风评选活动。有序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小手拉大手专题活动,组织开展家风家训普及、家庭文化展示、家庭文明传播、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让小家庭传递大美德,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按照有价值、有形态、有文脉的标准,打造传统文化走廊,让耕读、民俗、孝老爱亲等传统文化活起来。运用文化作品展示精神。编演《戒麻将》、《夸夸扶贫工作队》等紧贴时代生活的小戏、小剧种,不断传递新时代正能量。灵丘县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龙渠沟的老百姓》成为搬迁群众移风易俗的典型展现。(大同市乡村振兴局 余天东 于  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林区公安局绥阳分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 安排部署近期重点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