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袁勇贵
有些老人感到烦躁、坐立不安、心慌心悸,可能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焦虑症惹的“祸”。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指出,焦虑症已成为美国成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对老人来说,焦虑症还与健康状况不佳、生活质量下降和残疾率升高有关。遗憾的是,很多老人的焦虑症都被忽视了。《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患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老人中,只有约1/3接受了治疗。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焦虑症属于常见的神经症疾病,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如果连续6个月感到心烦、担心,即可确诊;二是急性焦虑,即惊恐障碍,发作时患者往往有濒死感,常伴随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胸痛、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起病急,一般会持续数十分钟,如果1个月内发作3次,或发作后1个月内常担心再次发病,就构成惊恐障碍。
与美国的趋势一样,中国老人的焦虑症患病率也较高。一项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老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研究显示,我国老人焦虑症状检出率达12.15%,其中轻度焦虑者占79.95%、中度焦虑者占14.62%、重度焦虑者占5.43%,相对来说,农村老人的检出率更高、焦虑程度更重,有躯体疾病的老人也往往会伴发焦虑情绪。
“老人的焦虑症比年轻人的更难识别。”袁勇贵表示。焦虑症主要有3组临床症状表现:一是精神性焦虑(对日常琐事过度担心),二是躯体性焦虑(各种身体不适,如手心出汗、恶心、心率加快、口干、咽部不适、腹泻、多汗等),三是行为焦虑(烦躁不安、不能静坐、往复徘徊,摸鼻子、揉眼睛等小动作多),老人主要是躯体性焦虑,所以很容易将焦虑症状误认成心脏等器官的问题,在其他科室反复打转,其家属即使发现了老人的焦虑情绪,也可能觉得“人老了就这样”,难以引起重视。此外,很多医生常将老人的担心、不安等视作正常现象,即使查不出病因,也不认为是患者心理出了问题。
有研究显示,不管患者的焦虑情绪是否达到焦虑症的诊断标准,都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袁勇贵提醒,焦虑是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比如某位老人正处于高血压前期,血压稍微有点高,尚可逆转,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很容易进展为不可逆的高血压。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常有心慌、胸闷等不适,到医院却查不出具体原因,或者疾病的对症治疗总是效果不佳,比如降压药用了很多种,但效果很差,就要怀疑是否患上了焦虑症,可以通过常用的心身症状量表进行自测。
发现有焦虑情绪也不必过于恐慌,专家建议,可以先进行自我调整:1.规律生活,每天定时吃饭、作息等,这样能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减轻焦虑;2.适当运动,跑步、游泳、打太极等都有助于缓解肌肉及精神紧张;3.适当放松,可以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泡脚、做深呼吸等;4.调整睡眠,睡眠不佳或长期失眠的老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助眠药物。
如果自我调整无效,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心身医学科就诊。临床上既有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物理方法,还有中成药和抗焦虑的西药,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本报记者 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