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身心一体,治愈慢性疼痛

2023-03-07 17:24:02    文汇报

数年前,成先生因突发后枕部带状疱疹落下了严重后遗症。从此,闪电样、刀割样、牵扯样、蚁咬样等各种形式的疼痛常常交替发作,高峰时每分钟发作超过40次,让他痛不欲生。

这几年来,成先生辗转国内多家医院求医,也没找到缓解疼痛的办法。普通止痛药对他已经失效,他甚至用上了晚期癌痛治疗药物——强阿片类止痛药羟考酮。疼痛逐渐加重,药量越用越大,近1年来,他每天需服用20多片羟考酮。人也越来越焦虑,坐立不安,无法入眠。

上述例子属于难治性慢性疼痛并发心理疾病。慢性疼痛被称为“无声流行病”,多数由组织损伤、慢性疾病、心理因素等原因导致,表现为一种急性疾病或一次损伤所引起的疼痛,超过常规所需治愈时间;或疼痛缓解后间隔数月或数年复发或反复发作,通常表现为超过3个月以上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全球约有20%的人口患有慢性疼痛,并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优先事项”。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在我国约41.3%-52.99%,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引起睡眠不佳,产生焦虑、抑郁、灾难化认知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可能会伴随其他情绪障碍,如述情障碍、认知缺陷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因此,在治疗躯体疼痛的同时,伴随的心理问题也亟待解决。

治疗慢性疼痛离不开多学科合作

慢性疼痛的治疗到底难在哪?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避免阿片类药物的依赖和滥用;二是要进行疼痛的多模式镇痛;三是要积极防治慢性疼痛引发的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第一点,避免阿片类药物的依赖和滥用。大量调查数据表明,阿片类药物仍然是慢性疼痛治疗的主要药物。长期、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带来的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药物依赖和滥用。成先生每天需服用20多片羟考酮,显然已经产生了阿片类药物的依赖。

要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就必须控制顽固的慢性疼痛。这也就提到第二点,临床上常通过多模式镇痛以及神经介入手术来解决问题。利用多种不同靶点的药物、使用多种控制疼痛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合治疗,进而有效控制疼痛,促进康复。

第三点,积极防治慢性疼痛引发的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康复。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包括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长期的痛苦折磨极易诱发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

慢性疼痛由于其复杂性,需要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典型的跨学科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分级的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疼痛和心理综合治疗。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充分解决其相关问题,只有多学科合作,才能更好诊断疼痛的原发病、认识疼痛的性质、评估疼痛的程度,减少慢性疼痛引发的生理心理问题,才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科学运动和自我教育有效应对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的治疗和康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预防:首先要避免损伤,防止急性疼痛的发生。尽量保持身体健康;适当营养,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舒缓压力;搬运重物时格外小心,避免受到伤害。

其次,要避免急性疼痛慢性化。损伤后的疼痛如果迟迟未愈,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成慢性疼痛,影响生活质量。当疼痛超过1个月,就有必要去医院进行正规检查、诊断和治疗。

如果已患有慢性疼痛,首先要在医生和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运动。运动疗法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防止组织粘连,从而影响体内疼痛处理系统,并可进一步改善心理行为效果。

对于软组织疼痛,运动可以使肌肉及筋膜炎症消退、痉挛解除、肌力增强,可使疼痛症状逐渐减轻。对于因为疼痛导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运动也有非常好的效果。运动还可使身心愉悦,减少疼痛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还要进行慢性疼痛的自我教育。患者应了解疾病相关常识,特别是疼痛相关的医学知识。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是当前慢性疼痛患者最好的治疗手段。

要注意的是,这类治疗虽不能缓解疼痛,但可以显著改善心理和躯体功能的指标。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自我康复方法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和心态,患者可形成一种对自身疼痛及其影响进行控制的个人感觉。

(刘意抒 作者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教研室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市万达社区开展“科学爱耳护耳 实现主动健康”主题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一系列新职业正吸引着人才不断涌入

一系列新职业正吸引着人才不断涌入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