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气温是对全身器官的一场考验,有些器官特别怕冷,甚至因此患病。我国学者近期发表的两项研究均发现,低温环境对心脑血管特别不友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人员通过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分析了我国31个省不同温度引起死亡的差异。结果发现,约59万人因不适环境温度而死亡,其中58万人死于低温,1万人死于高温。另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展开的联合研究发现,不适环境温度可诱发急性心梗,其中低温的影响更显著。研究团队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来自我国324个城市(供暖区和非供暖区)、2093家医院的104万急性心梗病例。研究发现,13.3%的患者由于不适环境温度发生急性心梗,49.1%的患者年龄大于65岁,73.4%为男性,63.4%为ST段抬高型心梗,52%来自于供暖区。
低气温之所以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是由于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冠脉血管阻力增大,造成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缺氧等。有的小血管甚至会出现痉挛和闭塞,导致心室壁供血减少、断流,发生急性心梗。同时,寒冷可通过诱导交感神经兴奋、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使机体供能不足,增加心脑血管负荷。寒冷还会使皮肤温度下降,心脑血管反应增强,激活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反射,使得收缩压平均升高5~30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5~15毫米汞柱。在血压升高的刺激下,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会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被“引爆”,从而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果出现感冒,会持续升高血压,进一步令心脑血管失调,增加疾病突发风险。
低温导致的死亡多发生于老年人,可能与其心脑血管系统较脆弱和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多有关。加上老年人并发症较多,可能进一步促进感冒易感性,引起病情加重。气温降得越低,发生心梗的时间越紧急。在温度极低时(<0℃),患者可能当天就会出现心梗,还可能引发房颤、缺血性心肌病。气温每下降10℃,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就会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
除了冬季气候寒冷,夏季猛然进入空调房、用凉水洗澡、食用大量冷饮等,也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身体为了散热,体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会循环到体表,心脏、大脑等器官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这种骤然的温度调节,会使心脑储备功能差的人很难适应,忽冷忽热的温差急剧变化会引起血管不断收缩和扩张,导致血压变化,引起循环障碍,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为了防止低温和冷热交替给心脑血管带来的伤害,大家需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加以防范。
衣。冬季外出前要看下天气预报,根据室外温度选择适宜厚度的衣物,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以保持皮肤持续温暖。夏季进入空调房时,身边最好放一件长袖薄开衫,必要时穿上,避免着凉。
食。饮食应清淡少盐,多吃果蔬和粗杂粮,保证每日饮水量,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夏季大汗淋漓时别猛喝冷饮。心脑血管病患者可在冬天食用生姜、洋葱,对血管扩张、脉络通畅、供给正常有好处。
住。处于非供暖地区的家庭,冬季可使用空调、加热设备等,提高室内温度。夏季空调温度不宜调得太低,最好保持在26℃~28℃。不要满身大汗时马上吹空调,最好将汗擦干或换上干爽的衣服后再开空调。也不建议大家对着风扇猛吹,最好调为低档,与身体尤其是头部保持一定距离。
行。冬季日出晚,日照时间短,对比夏天同时段空气含氧量较低,太早外出晨练容易造成血液供氧不足。同时,清晨身体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气温低又会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因此,建议老年人将晨练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潘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