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在常州首发

2023-12-07 15:21:24   

12月7日,由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州大学主办的“勇担文化新使命暨《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图书出版与首发座谈会”在常州大学举行。

 

活动现场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王久辛、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周通,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海燕,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束有春,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巡视员章世和,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陈满林,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任柯善学,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蒋志文,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怀中,常州市图书馆馆长钱竑,常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瞿磊,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冰,河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龚俊,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诗集作者朱成山,常州大学直属党委书记姚致远,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华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副院长刘育猛等出席座谈会。活动由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侯新兵主持。

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海燕教授致欢迎辞。她介绍,朱成山自2017年被常州大学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以来,先后搭建了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常州大学红色文化大数据库等一批红色文化教学与研究平台,牵头创立全国馆校合作联盟和常州市红色文化宣传阵地联盟,组织开展了常州大学“红色五月·铸魂育人”“马克思日”等系列活动。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常州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三大特色之首位,全校齐抓共建红色文化。今年5月,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目前,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常州大学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抓手和文化品牌之一。《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的出版正是常州大学红色文化建设的最新重要成果之一。

 

本书作者朱成山介绍诗集创作情况

 

与会专家围绕着勇担文化新使命的会议主题发表了对《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新书的评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本书序言作者王久辛表示,“诗言志,歌永言”,朱成山在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研究领域耕耘多年,他的创作就是为了寓教于“诗”,寓教于“歌”。从朱成山的诗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身边每一个人的深厚情感。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炎黄文化》杂志副主编束有春认为,《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延续着中国文化的“诗史”传统,真诚温暖,令人感动。作品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于时代性。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特聘教师、本诗集特约评论人章世和表示,诗集作者的“诗外之功”首先来源于本职工作的磨炼,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并在不懈追求中成长。他不仅用诗抒情,也用诗工作,因此诗作内容丰富,情感深厚。

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陈满林、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怀中、河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龚俊等也一一发表了讲话。他们认为,朱成山创作的诗歌,浓缩了家国情怀、军旅情结,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座谈会结束后,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周通、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任柯善学、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蒋志文分别向常州市图书馆、常州大学图书馆、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图书馆、常州大学红色文化图书室、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赠书。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周通向常州市图书馆、常州大学图书馆赠书

 

常州大学直属党委书记姚致远向《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作者朱成山颁发捐赠证书

 

据介绍,《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作者朱成山在担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3年馆长期间,把该馆建成世界记忆遗产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完成了从城市记忆、国家记忆到人类记忆的史诗性跨越,被称为“30万遇难同胞的守灵人”。他先后独著、合著、主编各类图书219部,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散文等文学著作17部。退休后,他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获得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江苏省人文社科顶级专家等一系列荣誉。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