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在村民微信群发布未经证实言论

河南一对夫妻侵犯他人名誉权被判道歉并赔偿

2023-11-02 18:43:28    人民法院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联络的重要工具,但如果在微信群内肆无忌惮公开发表不当言论,甚至辱骂他人,就可能会侵犯他人权益,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近日,河南省武陟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夫妻俩在村民微信群辱骂他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案,法院经审理判决二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在其发布不实言论的微信群中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500元。

2023年2月27日,被告宋某甲、马某夫妻俩在两个村民微信群中,发布原告宋某乙合同造假、贪污、请客吃饭不让查账等言论,两个微信群人数分别是341人和286人。原告认为两名被告的言论是对其侮辱、诽谤,侵犯其名誉权,遂诉至武陟县法院,要求二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在涉案微信群里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

武陟县法院审理后认为,名誉是指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自身名誉享有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依法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具体到本案,二被告在微信群中发布的原告贪污、请客吃饭不让查账等未经证实的言论,对原告的名誉进行贬损,致使在微信群中的某村几百名群众看到该言论并对原告产生不良印象,使得原告个人名誉受损,社会评价降低。现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在微信群中赔礼道歉,符合法律规定,应予以支持。法院结合二被告发送的内容、侵权的受众范围、社会影响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作出上述判决。

(王莉莉) 

■法官提醒

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不是言论自由的“法外之地”,不能成为报复他人的空间。在社交平台辱骂他人,一方面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另一方面可能会泄露他人隐私,构成对他人人格权的侵害。在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报警要求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若造成精神损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不特定关系人组成的微信群具有公共空间属性,公民在此类微信群中发布侮辱、诽谤、污蔑或者贬损他人的言论构成名誉权侵权。本案中,二被告在微信群中发布未经证实的言论造成原告名誉受损,社会评价降低,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本案判决二被告在案发的微信群内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不仅有助于恢复原告受到损害的名誉,而且还倡导和弘扬了文明、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案件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共同守护好个人信息安全
下一篇:辽宁省工商业联合会原副主席杨翠杰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