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北互法院发布数字教育著作权案审理情况

2023-04-23 09:18:25    人民法院报

本报讯 (记者 赵 岩 通讯员 刘承祖 李 珂)近年来,随着数字教育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流通与共享愈加方便。数字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矛盾和纠纷,制约了数字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4月18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数字教育著作权案件审判情况白皮书及该院在加强数字教育司法治理方面的探索。

据介绍,近4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数字教育著作权纠纷案件2700余件。维权主体相对集中,起诉主体主要集中在各大出版社公司、教培机构、教师群体中等,诉讼案件具有类型化、批量化现象。被告通过销售、赠送、配音、在线课堂使用等多种方式使用教育产品,或者依托在线渠道与其他主体分工合作,匿名提供、分享原告的教学教材、视频、录音、讲义、课件、答案等,侵权形式呈现多样性、隐蔽性。同时,因点读笔、AI早教机器人、有声读物等新技术、新应用引发的新型侵权行为不断涌现,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可以预见该类型纠纷案件量将进一步上升。

“面对数字教育领域著作权保护面临的诸多问题、挑战,我们坚持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以治理助发展。”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瑞罡表示,该院将持续加强在教育产品作品类型认定、权利归属、侵权认定、赔偿责任等方面裁判规则的树立,为妥善化解纠纷、规范数字教育行业发展提供指引。同时,他建议加强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推动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我们也尊重平台治理、倡导平台自律,通过制度和技术加强保护、预防侵权。”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阳公安千里追击 成功抓获1名涉诈嫌疑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