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11月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黄河流域覆盖9个省(区),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上、中、下游水环境情况各异,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引领下,贯彻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必须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统筹考虑黄河流域岸上水里、地上地下、上游下游关系,着力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建立权责明晰的流域协同治理体制和各方参与的流域协同治理机制,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为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基底。
注重治理规划的协同实施。黄河流经范围广、涉及地区多,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必须强化规划引领保障,推动各地积极主动作为。为此,在推进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可以说,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是一个上、中、下游联动、水中和岸上联合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各个部门的任务不同,各个地域的实际不一,要强化国家规划总体牵引,注重部门规划整合统筹,落实省(区)规划协调推进,在规划实施中完善部委间、省(区)间联合会商机制,着力找准规划的结合点,及时解决实施的矛盾点,不断提升规划实施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效益。
强化环境治理的协同监管。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需要统筹推进,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成效。一是深化法规的引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制定颁布并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此,在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上,要充分考虑到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的环境状况、区域特色、功能定位、禀赋特征,沿黄省(区)要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出台更加具体、富有特色的流域水环境治理地方法规,在国家法律统一引领保障下,进一步提升分类和分区治理保护成效。二是加强标准的协调统一。近年来,黄河流域省份围绕流域水污染防治分别出台了地方排放标准,比如《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但是地方制定标准时更多考虑本地水环境状况、流域经济发展等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制定的协调联动。三是强化执法的联合实施。黄河流域省份要完善自上而下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流域内各类水环境问题实施联合执法、一体纠治,消除水环境监管盲区。同时,还要自上而下加强司法部门的司法协作,推动黄河流域9个省(区)司法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全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治理“一盘棋”。
深化支流治理的协同推进。黄河流域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特别是一些支流污染问题突出,对黄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影响和威胁较大,必须加大支流污染协同治理力度。一要坚持“一河一策”。坚持省级统筹、市县落实,对于污染较重或不能稳定达标河流,全面排查摸清支流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现状,研究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明确治理规划、治理路径、治理责任,统筹市县力量,协同推进治理。二要强化工程治理。实施“清水入黄河”工程,发挥重大项目在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关键作用,综合实施垃圾清理整治、河渠截污治污、河道清淤疏浚、生态引水调水等河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指导支持有条件地区在污水处理厂下游、支流汇入口等关键节点,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三要注重工作创新。一方面,黄河流域省、市贯彻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统筹开展美丽河湖评选创建,以区域示范创建带动全域整体提升。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设立补偿基金、治理基金等,提升共抓大保护大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效益。在实际工作中,要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实施入河排污口“一张图”精准管控。同时,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建立问题及时预警、污染追溯、闭环处置全链条管理机制,提升支流综合治理成效。
提升领域联动的协同成效。贯彻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需要认清黄河流域水污染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坚持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城乡污水统筹治理。首先,在工业废水治理上,要引导企业认真履行治污主体责任,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同时,深化“零排放”探索实践,对流域内的煤化工废水、焦化废水、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石化高盐废水、印染废水等高污染、高耗水领域,全面开展企业内部废水循环利用。其次,在农田退水治理上,一方面,实施源头控制,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着力提高养殖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开展生态截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选择承担农田排水面积大的骨干沟渠,利用水生生物、适宜藻类对沟渠受污染水体进行治理修复。另一方面,强化末端治理,在沟道下游或末端,利用排水区域废弃池塘及低洼荒地,建设人工湿地,改善沟渠水质,助力流域支流水环境质量改善。最后,在城乡污水治理上,突出城市溢流污染控制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方面,流域部分城镇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溢流等问题,要坚持源头、过程、末端治理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扩容,建设调蓄池控制雨污合流污染和雨水径流污染,提升溢流污染治理成效。另一方面,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要坚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资源利用”原则,以“就近就地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处理”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集中式、分散式、资源化等多种治理模式,科学推进实施。
(作者系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