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下简称“四链融合”)。推动“四链融合”是我国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以院带园”发展新模式,突破创新、产业、人才和资金链条在各环节的堵点、卡点、断点,以“四链融合”激发创新潜能,成功落地国内稀土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发机构——稀土催化研究院,以研究院建设促进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带动建成稀土催化产业园,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催化关键材料企业,带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寻求产业创新突破
推动“四链融合”,产业链是核心,创新链是源头。产业要想发展,需要以创新链为动力源,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近年来,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执行,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成为困扰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汽车催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在汽油车领域,国产催化剂市场份额仅占25%,柴油车领域几乎为0。面对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和技术被动局面,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瞄准稀土催化技术,部署筹建稀土催化研究院。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持对国家战略的敏锐性,积极对接科技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等,争取到稀土催化研究院成功落户。研究院由天津大学牵头,联合涵盖稀土研究、载体材料生产、催化剂涂覆、催化器封装、终端应用的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股份制公司,打造成为集研发机构、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实现科技研发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并依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研究院的研究重点、技术攻关方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进行重点布局,确保科研方向始终紧跟国家产业布局。
依托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催化产业闭环
产业链是发展的根基。实现“四链”深度融合,就要以产业链为载体,合理配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有效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以院带园”模式下,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体系,打通科技研发、中试放大、验证测试和产业转化的快车道,最大限度降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加快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稀土催化产业园已有7项科研成果在园区就地转化,衍生出机动车尾气净化、蜂窝陶瓷、氧化铝纤维衬垫等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项目9个,总投资55亿元。其中,蜂窝陶瓷、稀土功能材料等5个项目已正式投产,仅2年时间已推动蜂窝陶瓷、催化剂等产品市场份额从最初的不到3%提升到15%以上;贵金属循环利用回收项目已顺利签约。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从稀土催化技术研发、基础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战略性资源循环利用的汽车催化产业链闭环。围绕稀土汽车催化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项目不断“找上门来”,先后落地了坤宝新材料中间体、威斯特特种气体等项目,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壮大,3—5年内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达到500亿元—600亿元的产业规模。
锚定创新链组建人才链,塑成科技研发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四链融合”中,人才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只有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把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接到创新链、产业链各环节中,打通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间的“旋转门”,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以院带园”模式的深入推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项目、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带动稀土汽车催化领域人才集聚,汇聚起一支院士领衔的人才队伍。邀请10名院士及业内知名教授成立学术委员会,为研究院功能定位、稀土催化产业规划布局等提供决策指导。引进国际领先的高级科学家3人,柔性引进南开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院所教授学者23人,依托天津大学工业催化国家级重点学科院校的优势,15名博士、7名硕士常年在研究院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目前,研究院已集聚行业高层次人才70余名,打造成为国际领先、国内最强的稀土汽车催化研究团队。取得三大创新成果,突破了德国巴斯夫柴油机后处理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催化剂专利壁垒,为国家柴油机国六标准实施赢得发展空间;攻克了基于材料基因方法的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气体机后处理催化剂贵金属减量70%,每年节约采购成本近30亿元。
立足创新链汇集资金链,强化要素资源保障
资金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血液”。产业要想创新发展,就需要资金链为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各类主体各个环节提供精准有效的资金支持,为不同类型和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把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效的资金供给。为加快稀土催化研究院建设,保障“以院带园”模式成功推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突破政策惯例,加大支持力度,根据研究院实际需求,投资3.6亿元代建科研楼、中试车间、台架实验室、厂房等基础配套设施,从人才引进、项目运营、上级支持经费配套资金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6900万元,为研究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本钱”。研究院凭借天津大学在催化工程领域的实力,吸引国内稀土汽车催化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投资入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此外,研究院积极开展项目化投资,变“化缘式创新”为“造血式创新”,主导的高端稀土改性氧化铝、车用脱硝分子筛项目已经完成厂房建设,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5亿元,实现了科研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