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邢正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副书记、市长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关系?
解读:王学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提出并着重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这既是关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划图,更是一份创造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宣言书,值得深入探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是在2022年10月28日。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他特意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之后,党中央对这一命题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此次亮相,是经过党中央一番慎重考量与深入研究的。可以说,作为如此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为立足新的历史起点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7月7日上午听取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加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范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当下正全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究竟是何种关系?搞清楚二者理论构建上的逻辑关联,弄明白彼此实践中的先后次序,对于今后更好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自有其必要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早,理论构建成果丰,实践落实有条不紊,目前已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时间不足一载,理论阐释尚需展开,实践工作有待启动,目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因此,二者在目标任务、涉及领域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皆存在差异。
首先,二者所承载的任务不同。在2011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当时的研判依据在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势必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体目标自然与之不同。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指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见其目标的提出,紧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将文化强国纳入其进程之中。更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定属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未来成果。换言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产物;是经由“第二个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产物;是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愈加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文明自我更新、生生不已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文明新形态,是破除西方现代化理论迷思、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出来且融汇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产物。
其次,二者所关涉的领域有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着眼点、发力点与攻坚点,皆是文化领域。当然文化强国建设的功用是与其他领域互动反哺。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可知文化强国建设是诸项部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其任务完成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甚至左右其他领域的工作进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点自然是文化建设,根据座谈会讲话主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关键工作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但“文明”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从更大范畴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国家安全、外交思想等,应都归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随着未来实践的不断拓展,这一命题所涵括的内容将愈发丰富,可以消化与容纳的领域极为广大,存在着不断拓展的空间与理论延伸的可能。所以这个命题如何阐释与发展,必会成为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再次,二者所立足的阶段迥异。诚如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阶段性任务,前后衔接,继往开来。《决定》制定了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党的十九大又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必然促使文化强国建设须与时俱进、再上台阶。因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要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标志着我们如期完成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性任务,继续向新目标迈进。
与“建设文化强国”横跨“两个一百年”的特征不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即第二个一百年而提出的命题。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至少要从三个层次来着眼。第一个层次,这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部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建设真正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够为伟大复兴固本铸魂。第二个层次,这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文明底蕴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没有增强文化自信,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只有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彼此在同一历史创造中方可相互成就,臻于完善。第三个层次,这是继文化强国建设如期完成后的更高目标。建成文化强国已经写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更高目标,就要在文化层面预先设置更为高远的战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命题,可谓立足长远,谋划深邃。
综上,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而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后更为长远且更为宏大的目标。虽然二者在承载任务、关涉领域和立足阶段多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涵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之中,为后者奠定基础并积累经验。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特意总结了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围绕文化建设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无疑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更是未来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理论。相信随着日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趋于深化,更为重要的原创性理论概括必将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