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立足新文科教育理念 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2023-07-14 16:38:46    学习时报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其中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学院校应贯彻新文科建设的教育理念,坚持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提升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
  法学教育要特别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明大德、晓大义,帮助他们提高观察事物、辨别是非、把握方向的本领。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引导学生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完整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不断挖掘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法学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把握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真正理解为什么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深刻揭示了国家和法的现象的历史起源与运动规律,包含认识法治现象和法治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学教育中,要从历史与现实、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向学生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内涵,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必要性,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的重大历史性飞跃和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法系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学生畅游在法治历史的长河中,会更真切地领悟我们先人的法律智慧,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奉法者强则国强”,会更理性地借鉴其他国家法治文明的成果,会更坚定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进一步加强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教育。法学院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挥法律之利剑,更要让学生学会持正义之天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能够有效防范法律职业伦理风险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终身具备恪守法律职业良知的品格。有条件的法学院校还可以设立法律诊所,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公益学分,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服务社会,特别是帮助特殊群体,在法律援助等公益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经世济民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坚持构建科学完备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法学院校要聚焦学科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法学教材建设等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系统谋划,整体布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既注重吸收其他法治文明中的先进成果,更注重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坚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提炼标志性法学学术概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体现时代发展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打造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法学根底、宽广的知识视野、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等基本素质的法学教师队伍,创造有利于教学名师不断涌现的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年才俊持续成长的氛围,激励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潜心育人。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始终站在法学知识和法治实践的时代前沿,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面向社会需求,在尊重法治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更新完善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从理论教学、实务教学、仿真教学到全真教学的法学课程体系,推广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开展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国际组织等第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将法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现实中,培养学生处理法律实务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组织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法学教师编写团队,坚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坚持从我国生动的法治实践出发,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系统阐述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全面总结中国法治经验和法治智慧,大力提升法学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体系性、形成立足时代需求、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水平法学教材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鼓励支持编写国家安全法学、网络安全与信息法学、数据法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教材。
  坚持深化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
  积极回应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既有法学理论和法学学科的挑战,不断提高证据科学、全球学、法律心理学、法学与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建设质量,大力推进法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加强通识教育,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精深与广博兼具的知识结构。推进法学与网络工程、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既懂法律、又懂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为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涉外司法实践的需求。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要熟悉中国法、国际法和主要国家的国别法,熟悉国际诉讼和仲裁的基本程序,具有熟练运用的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胜任涉外相关法律业务和工作。法学院校要通过采取外语教学改革、加强国际交流、跨校强强联合、跨专业修读课程等改革举措,不断筑牢学生的外语基础,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扩大他们在国际政治、国际贸易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
  坚持推进法学院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院校要邀请来自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教辅编写、专业课堂教学,同步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法治工作部门也要相应地为法学院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深度融合法学教育与法治实务,有机衔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
  同时,法学院校也要鼓励师生走出校园,到法治实践的一线接受熏陶和锻炼。建立健全教师到法治工作部门挂职交流制度,拓宽挂职交流渠道,从而更好地将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结合起来。建立高质量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法学实践教学与知识教学同步,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同步,与法治前沿、法治实践、法治建设同步。
  只要我们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不断总结法治人才培养经验,持续优化培养环节,互联共享育人资源,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扎实法学根底的复合型法治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方江山: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
下一篇:以底线思维定边界防风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