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基于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高瞻远瞩提出的重大判断,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在工作中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方面中国特色,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内涵上相互贯通,在逻辑上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突出问题,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看,一个共同和显著的特征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比较先进、物质比较充裕;可以说,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现代化,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稳步推进了现代化进程。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类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了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新征程上,必须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坚持把保障国家安全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现代化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下大气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定战略自信,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辩证认识、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定不移抓机遇、促发展、增实力,同时做好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从战略机遇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具有多重有利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年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汇聚起应对挑战的强大合力,为我们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携手各国共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占全球总规模比重由2012年的38.1%提升到2022年的42.5%,同期我国占全球经济比重由11.3%提升到18%左右。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和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增强,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人工智能大模型、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全球资源要素加速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更加紧密,协同联动发展、共同应对挑战、共享进步成果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发发展新动能。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同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既带来压力和挑战,也带来动力和机遇。我国完全有条件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结构。
从风险挑战看,我国将在一个更加复杂严峻的战略环境中谋求和推动自身发展。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内生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加剧全球政治经济风险,个别国家以“去风险”之名行“脱钩断链”之实,导致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呈现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给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造成威胁。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增多。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民生和环保领域仍面临不少难题,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
从支撑条件看,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良好基础和保障。政治保障坚强有力。“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前进道路上,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就一定能够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制度优势日益显现。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韧性,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显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确保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够抢占先机、勇立潮头。物质基础更为坚实。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使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市场潜力规模巨大。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结合产业基础优势,就能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狠抓贯彻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顶层设计,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期,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培育壮大绿色消费、服务消费等消费新热点。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建设,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二是持续构建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快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领域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管,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四是深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牢牢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围绕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五是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和达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与共建国家务实合作,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畅通运行。
六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参保扩面,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繁荣发展社会事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七是积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在发展中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保障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安全。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强常态化专业监管,防范化解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郑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