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基层党校如何打造精品课

2023-06-16 16:52:57    学习时报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作为广大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基层党校要想提高教育培训实效,充分发挥为党育才的独特价值,打造精品课是一个重要途径。
  何为党校精品课?党校精品课不同于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课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党校姓党,就是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党校是政治机关、政治学校,党校的精品课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胸怀“国之大者”,努力引导学员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二是把握时代特征。精品课应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三是具备独特视角。精品课在选题立意与内容设计上,不一定“大而全”,但一定要立足“深而专”,基层党校打造精品课尤其要立足基层实际、突显地方特色。
  基层党校打造精品课的基本路径。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对基层党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党校必须在课程的选题、打磨、改进等各个环节下大力气、用心钻研,才能成功打造精品课。
  首先,在选题过程中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基层党校身处基层,应努力做到上接天线、下铺地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此作为精品课选题的重要标准。二是坚持需求导向。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必须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地位。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党校教师就打磨什么样的精品课程。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党校直接面对基层、服务基层,应充分发挥基层“接地气”优势,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找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研究问题并探寻解决路径,以此作为精品课选题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打磨过程中构建“五项流程”。基层党校在师资队伍等方面相对薄弱,在精品课打磨时要激活内部“动力”,同时向外部“借力”,着力构建以下流程:一是建立集体备课、说课制度。一方面,围绕获选全国党校以及省、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精品大课”进行研讨,注重细节分析,仔细剖析其逻辑结构和内在机理,学习领悟备课方法;另一方面,围绕课程提纲进行集中研讨,鞭辟入里指出整改方向,不贪多求快,一小步一小步稳步提升,循序渐进持续完善,群策群力提升课程质量。二是建立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制度。建立由党校领导班子和高级讲师组成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对课题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社会价值等综合评估、量化打分,最终确定可以开题的课程,不符合条件的重新回到第一项流程环节继续完善,直至符合开题条件。三是建立意识形态工作合规性预审把关制度。为确保课程各个环节不出纰漏、课程不偏离轨道,要求每个课程都形成“逐字稿”。学术评审委员会在对课程学术性进行评审的同时,重点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审查,对课稿和课前试讲双把关,“不经调研不备课、不经试讲不上台,不经预审不过关”, 确保党校授课方向不偏、观点正确、案例确凿。四是建立外请专家评课制度。坚持“开门办党校”,邀请校外业务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到评课过程中来,能够及时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五是建立教师外出学习提升制度。为突出“人课合一”“人题合一”的专业化、特色化教学,积极搭建平台,争取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研讨会,帮助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达到优化精进课程的目的。这是精品课再创造、再创新的基础。
  最后,在完善过程中坚持“三种途径”。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使其在打磨精品课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二是坚持借鉴吸收经典的力量以正本清源。经典能启人以智慧,在打磨精品课时,无论选题还是立意遇到难点、困惑点,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请教”,寻一寻根本、探一探究竟,鉴往知来,守正创新,让课程更具权威性。三是坚持提升讲授艺术以引人入胜。一堂好的精品课,不仅要做到逻辑清晰、理论完整、学术规范,更要在语言表达和讲授艺术方面有好的呈现,让学员听得进去、听得明白。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达到教与学的高度契合。
  (作者系山东省平度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彬堂 )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典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