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牢记殷殷嘱托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擦亮“民呼我为”金名片

2023-05-06 15:23:39    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作为目标之一,明确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一以贯之的部署,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3次亲临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考察,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要求,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这些年来,杭州历届市委带领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民呼我为”具体实践,着力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新时代新征程,杭州市委将牢记殷殷嘱托,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民呼我为”探索,着力惠民生、解民忧,努力取得更多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
  “民呼我为”是“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第一条,表明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民呼我为”与“人民至上”在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上高度一致,充分展现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是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的重要举措。
  推进“民呼我为”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民呼我为”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抓发展第一信号。推进“民呼我为”,就是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心、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民呼我为”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民呼我为”,以鼓励“民呼”激发人民首创精神,以积极“我为”虚心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体现。推进“民呼我为”,就是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色,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时时刻刻事事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推进“民呼我为”是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抓手。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呼我为”始终聚焦人民这一主体,通过构建民意民情互动机制,构建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服务、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价的工作闭环,真正实现让群众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推进“民呼我为”,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积极探索“民呼我为”的具体实践路径
  20年来,历届杭州市委在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不断深化对“民呼我为”实现路径、机制、手段的探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解决民生问题,让全市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议并主持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确定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建立了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评五大工作机制,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我们始终坚持“党领导、群众提、政协议、人大定、政府办”,每年重点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推进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改造等一批实事项目。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通过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提出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经同级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以投票方式决定正式项目,交由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实现民生实事“群众点单、政府配餐”。目前,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已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打造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矛盾调处中心,全面推广“共享法庭”等矛盾调处机制,实现信访事项一窗受理、矛盾纠纷一站调处。坚持以民主促民生,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打造街道“居民议事会”“请你来协商”“民生议事堂”等基层民主载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商议决定事关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
  迭代深化“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机制。在重点工程推进、民生项目实施、乡村社会治理中遇到诸多难题时,组织实施“百名干部访万户”活动,干部全员参与驻乡进村访户,做到急事难事见干部、政策宣传见干部、化解矛盾见干部、项目推进见干部,“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成为党员干部工作常态。持续巩固深化迭代这一工作品牌: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走进社区、领衔包案啃“最硬的骨头”;结合复工复产需要开展“助万企、帮万户”活动,市直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组建成立服务小分队,精准对接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需求,把力量下沉到最 需要的地方,积极帮助基层、企业、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打造“民呼我为”数智平台。智能互联时代催生了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民生需求,也为办好民生实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民呼我为”数智平台整合12345市长热线、杭网议事厅等民意反映渠道,构建电话、微信、短信、网站、手机APP五位一体民意服务矩阵,形成“受理、汇总、处置、反馈、评价、运用”工作闭环,建立四级响应机制,实现社情民意全渠道收集、全天候倾听、全闭环处置。
       探索建设“1+X”民意互动平台。媒体是老百姓的“传声筒”,也是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围绕推动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良性沟通互动,整合优化“公述民评”“民情热线”等栏目,打造集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于一体的“1+X”民意互动平台,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改进工作、促进发展,切实保障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在主题教育中深化“民呼我为”探索
  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紧密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奋力交出“民呼我为”的新答卷,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路径。
  以学铸魂。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深刻理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砥砺初心使命,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涵养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进“民呼我为”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以学增智。从党的创新理论、从“八八战略”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进一步树立和运用科学思维。强化战略思维,把探索开展“民呼我为”纳入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强化历史思维,以历史的眼光推动“民呼我为”探索与时俱进;强化辩证思维,在更好把握呼与为、需与能、点与面等关系中深化“民呼我为”探索;强化系统思维,把“一件事”“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等理念融入“民呼我为”探索;强化创新思维,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思维开辟“民呼我为”的新模式、新机制;强化法治思维,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民呼我为”实践;强化底线思维,在“民呼我为”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学正风。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民呼我为”的唯一衡量标准,践行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完善“1+X”民意互动平台,深化“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扑下身子、走进基层、走进群众,面对面、膝碰膝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实打实、心贴心服务群众纾困解难,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学促干。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的强大动力,奋力打赢经济翻身仗、亚运攻坚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回应群众期待、创造高品质生活。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绩检验主题教育实效,扎实推进十方面民生实事,推动“民呼我为”数智平台有效运转,让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作者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更加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
下一篇:年轻干部要做有“心”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