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桥头堡。高校要主动担当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把牢正确方向,厚植人才家国情怀。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要把牢“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四个面向”,教育引导师生胸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人才自主培养列入党政“一把手”工程,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切实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通过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等形式,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充分发掘教育资源,整合地方革命史资源、红色校史等资源,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使命担当,不断激发师生爱国情怀。
塑造学科品牌,建强人才培养载体。高校要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发挥特色优势学科引领作用,以重点学科群为支撑,注重细分重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建设更加完整、多样的学科体系。新增设置一批急需紧缺专业,限制压缩一批饱和过剩专业,交叉融合一批新兴特色专业,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整体竞争力。拓宽学科边界,引入边缘学科知识,建成学科基础重整、交叉融合、前沿拓展的一流课程群。牵头制定优势学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面向学科前沿,促进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等深度融合。
多元分类培养,打造拔尖人才高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培养结构和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深度的学习和研究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多元直录、多维选拔、动态调整,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加强专属学习环境的资源配置,引进行业资源,建设优质课程,编写优质教材,推进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和个性化选修课体系改革。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以科研创新训练、国际化培养等为载体提升拔尖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能,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领跑者”潜质的行业拔尖人才。积极探索高水平的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之路,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延伸复制,让学生在感知前沿科技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和能力。通过大类培养、书院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专业学位培养机制改革等引领高校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提升。
创新引育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强化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面向全球“靶向引进”人才,建立高端人才数据库,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大胆改革创新人事政策,探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分类人才评价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内环境,筑牢人才“蓄水池”。组建优秀导师团队,共同参与人才选拔和培养。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等,组建两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导师团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领衔国际交流,拓宽人才世界眼光。具备世界眼光是高水平人才典型的共性特征,坚持开放式办学是提升高校自主培养人才水平的重要路径。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式办学新格局。鼓励教师获取海外一流大学教师资质,推进国际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推动师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提升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领导力和全球竞争力。依托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院士工作站、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承办国际高端会议,深化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发起国际科学合作计划,提升学生科研水平。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