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地方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放在核心位置上。站在新起点,锚定新方位,我们应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更加全面地发挥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撑作用,努力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勇当开路先锋。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应主动融入核心都市圈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一流、创新动能强劲的创新城市。一是持续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二是持续集聚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大力实施“头雁人才”“卓越学者”等引才计划,积极依托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等科教载体,加快集聚世界一流人才。三是持续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大力扶持省级以上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发展,持续提升科创承载空间。推进“揭榜挂帅”机制,发布技术需求,实施重大攻关项目,并引导企业资金投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全域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需以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奋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彰显地域特色的科创发展之路,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打造平台功能最优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让顶尖技术竞相涌现、落地生根。一是做深区域合作“大文章”。牢牢把握区域合作的重大机遇,立足本身的特色及定位,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产业创新带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区域科教资源嫁接融合、科技平台开放共享、高端人才协同引育。二是做优创新载体“主阵地”。全面推进域内重要创新载体建设,充分释放高能级科创平台磁吸效应,加速国际科研合作互联互动,推动先进科研资源共通共享,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做强科创企业“主力军”。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打造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圈”、产业发展的“朋友圈”、带动广泛的“辐射圈”,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梯队,推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布局。
打造产业布局最优的创新集群集聚地,让新兴产业成群成链、积厚成势。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做大规模、提高效益。大力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固本”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强基”工程,推动优势产业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力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核心产业链条。二是聚焦新兴产业做优园区、提升特色。围绕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等新兴产业,高水平建设运营先进计算、生命健康、元宇宙等“四链融合”的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加快形成“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园区。三是聚焦“X”个先导产业做强企业、提增动能。加快引育头部企业、领军人才,大力发展智能穿戴、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鲜明标识的未来产业“高原”。重点布局元宇宙产业发展赛道,全力打响产业地方品牌,加快建设千亿级元宇宙产业创新集群,努力构筑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未来产业“高峰”。
打造综合环境最优的创新创业首选地,让广大人才近悦远来、各展其能。一是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着眼人才所盼所需,加快研究制定更具获得感、更有操作性的人才政策。精心办好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品牌科创活动,构建活动聚才、高校吸才、以才引才、市场猎才、企业荐才等多渠道全方位的引才矩阵。二是积极做好创新创业服务。打好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组合拳,加快完善“创新孵化+产业加速+科技金融+股权投资”联动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以昆山为例,我们聚力做大技术交易市场,集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等高端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开展跨国联合技术研发。依托昆山金改区国家级平台,优化升级“昆科贷”“昆育融”“昆链贷”等金融产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创领域,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发展之果”。三是着力营造一流城市环境。注重功能拓展、品质提升,注入文化基因、科技元素,精心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集成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安居+”服务资源,努力创造更为包容、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此创新无阻、创业无忧、居住生活称心如意。(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