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实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总目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聚焦突出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加倍担当作为。
立好振兴之规,为乡村长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有农业强村;要建设农业强村,必须有强村规划。当前,一些乡村规划和项目决策还存在着立项盲目、编制简单、脱离实际、随意变更的情况。要把做好乡村总体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标杆和基点,对标当地实际,对标防返贫和乡村振兴要求,参考成功模式,尊重当地农民和基层意见,集中开展科学论证,编制完善本地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要坚持实事求是,优化对空心村、老龄村的资源配置,投资有的放矢,避免重复浪费;要打破乡村界限,探索以优势特色产业带整合乡村行政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放大规模效益。要改变乡村规划建设中重当前、轻长远,重立项、轻实施,重投入、轻回报,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根治面子工程和无效项目,真正让乡村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管长效、管长远。
筑牢防贫之底,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一方面,要加强防返贫监测,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生活严重困难户,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另一方面,要压实教育、医疗、住房、民政、水利等部门和医保、低保、养老服务等单位责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供有效兜底保障。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补齐居住地生产经营和服务设施短板,联动实施联农惠民产业化项目,建立城乡一体化务工就业信息平台,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致富能力。
夯实生产之基,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发展问题
土地是乡村发展之基,生产是农民生存之本。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项农业资源,在耕地、种子、水利、农机、生态、道路、电力、科技、网络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上持续下功夫,努力夯实粮食生产根基。要坚持多措并举,突出综合优势,避免项目建设单打一、小而散,产生木桶效应。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整合资金、综合建设,集成配置、统筹布局,打造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同时理顺和调整人、地、企关系,优化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农业投入回报率,构建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经营新机制,筑强农业发展之基、产业发展之根和农民生存之本。
用好现代之智,释放和激活农村生产力
要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进程,采取系统性、综合性举措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装备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生产舒适度、幸福感。研究借鉴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政、企、乡、村联合攻关研制适合我国农村各种地形地貌的自动化机田系统,推进人、地、水、路、机、电、网的集成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零碎土地及复杂地形的小型智能化耕作系统,通过路网互联,打通土地分散耕种壁垒,把现有土地劣势变为规模化、多元化、特色化生产优势统筹建立适应乡村和农户不同需求、高效节约的农业用水体系,用活水资源,增强水利生产力,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加快追赶世界农业科技步伐。
育强好粮之种,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挖掘本地水土物产优势,保护原产地粮食和畜禽优质物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的国内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以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组织生产,走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品牌化的农业发展之路。大农耕与大畜牧联动,规模化、机械化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农业依赖。加快保护开发具有传统优质基因和口感的原生态品种,增强其适应性和产量,保障和传承原产地农村物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勇于发展面向世界的特色农业,用专业贸易团队和政府力量,摸底国外市场,打通农产品出口之路。
打通融合之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首先要打通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堵点和人为壁垒,改变乡村资金、资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长期处于单向流往城镇的局面,让城乡融合政策入乡随俗、更接地气,更利于乡村基层理解和执行,让农村基层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和服务站。打通能人乡贤和市民下乡进村途径,让农业技术人员、帮扶力量、回乡学生扎根乡村,使其有位有利、宜游宜业;让山水风光、田园情怀、古村情节留住新居民、新生代,减轻他们在城市的负担,释放生活压力。研究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和我国古村落经济文化繁华之经验,深化农村人、地、房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城市技术和资本优势,盘活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搭建城市和农村共享的创业就业、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电商营销、技术服务App服务平台,促进城乡物流、信息流、人才流一体化运行。要通过城乡一体化统筹建设,促进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回流,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均衡布局、交流融合、双向发展。
留住乡村之美,让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新生机
当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急剧加速,古村落承载的文化符号、传统基因和民族特色正在弱化,一些传承我国数千年文化基因和载体的传统古村落和文化遗存正在面临消亡变异风险。乡村建筑构件的简单化、工业化和模块化,导致不少乡村建筑丢掉传统、失去个性,变得“千村一面”。在乡村振兴中应深度挖掘和传承农耕文明,保留其深厚醇美的乡村建筑格局;深度发掘古村落鲜明的民族个性、地域特色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美学,融入到现代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活;深入研究传统村落规制、建筑形态、饮食戏技等文化载体,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区和博物馆,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