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携程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研学游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热门选择。2023年研学暑期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7月订单量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研学旅行相关企业2.3万余家,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推动下,今年前7个月新增注册企业同比上涨78.4%。预计到2026年,我国研学游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不过,目前中国的研学热却存在价格虚高、夸大其词、货不对板、游而不学等走形变味乱象。
当前经济不算景气的大环境下,研学游依然火爆异常,折射出我们当前社会背景下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研学机构无疑是看准了家长们的这一心理,贩卖焦虑,给各类研学产品包装上各种高大上的虚假宣传,让家长们上演一场“烧钱”大战,给普通老百姓背上了沉重负担。
当研学成为一种“生意”,乱象滋生难以避免。通过近年曝光的现象来看,研学机构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定价随意,价格虚高。价格通常是同类型普通旅游的1.5至2倍,从几千元到上万元已成常态。研学项目人均消费约6000元,其中有些国外高端项目甚至高达5万元以上。
其二,货不对版,只游不学。“名校访学”变成“校内观光”,“文化体验”变成“景点打卡”,“研学团”变成“旅游团”。
其三,资质不全,隐患四起。很少有研学机构会配备专门的随从医护人员,导致研学游的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难以保障。
由此,要采取措施让研学名符其实,给“研学热”降降温,回归理性。
首先,研学不能“一刀切”。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看,研学旅行只是一个选项而已,学生不参加研学旅行,可以选择参加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学校明确告诉学生、家长,研学旅行可自愿选择参加,只要认真参与,参加研学旅行与参加社会实践是等值的,那么,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变得富有个性,而不是大家都参加一样的活动。
其次,研学不能盲目攀比。现今国内的研学市场水涨船高,眼花缭乱的各种研学游项目都打着各种高大上的教育理念,省内的不如北上广,北上广的往国外跑,失去了研学的真正本意。家长们应该量力而行,不必盲目攀比,事实上,即使只是到所在城市的科普馆、图书馆等地研学,同样也能学到知识,有所收获。
同时,让研学回归本性。研学游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旅游+”,而应该是“教育+”。“研”与“学”理应置于“游”之前,其本质属性在于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是将教育和学习向生活、社会和自然等领域拓展,旨在让青少年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研有所得、学有所悟。(广西师范大学 庞雯文)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