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产教“融合共同体”切忌“一阵风”

王寿斌    2023-10-23 18:30:11    中国青年报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通知,公布全国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首批28个联合体正式入选。通知要求,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落实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打造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良性发展的政策包。教育部将按照“有进有出、动态调整”的原则,采用实地调研、年度计划执行复核等形式,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同时强调,自2024年起,教育部组织遴选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将优先从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中产生。

从今年5月的组织申报,到9月上旬的网络公示,再到如今的尘埃落定,组建“联合体”引发多地多校多企争相联手“组队”,迅速形成产教“联合体”或“融合共同体”的“井喷”局面。有网友感慨,最近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多种产教“联合体”“融合共同体”成立的新闻报道和准备成立产教“联合体”“融合共同体”的“拉盟”广告,甚至有极个别高职院校竟然在同一天里成立了三四个产教“联合体”“融合共同体”,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自发组建产教“联合体”、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本无可非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开放性等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联合各方资源多主体育人。回顾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学校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到后来的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办学理念不断创新突破,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后来,校企深度融合得到进一步重视,集团化办学风起云涌,政校企行联动逐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流思想,组建由政府牵头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也形成了制度,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发生改变,办学模式自然也需要与时俱进,适时倡导组建产教“联合体”“融合共同体”可谓大势所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引领,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聚焦政府统筹、工作机制、产业聚合、联合育人、技术攻关等关键环节,按照“少而精,示范性”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各地各校各企自当闻“风”而动、听令而行。

然而,在闻“风”而动的实际工作中,需要避免陷入“一窝蜂”“一阵风”的误区,避免“来时一哄而起,去时一哄而散”。当前,在组建“联合体”“融合共同体”“集团”“联盟”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抢占“山头”、流于形式等不良倾向。部分职业院校组建“联合体”,只是将现设专业拓展为专业群,再进一步延伸到行业产业,然后广邀“群友”仓促组团,开个会、建个群、挂个牌,拍些照片,做个报道,此后再无更多的务实行动,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少有建树。

教育部提出“逐级遴选”产教联合体的工作理念,旨在确保“联合体”组建质量和工作成效,值得充分肯定。各地各校广开思路提前准备,预留充足时间构筑“蓄水池”,也是为了避免仓促应付难保质量,可谓不谋而合。问题在于,组建各级各类“联合体”必须“脱虚向实”,不能只讲形式上的“联合”,不重工作上的“联体”,更不能把“联合”异化为“联欢”。

其实,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对于“联合体”的组建和工作开展都有明确要求。建设“联合体”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最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高质量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有进有出、动态调整”的原则和“少而精、示范性”的要求,则为“联合体”的组建和工作开展提供了务实的制度保障。

所以,各地涌现的产教“联合体”或“融合共同体”应走出“重数量、轻质量”的“自娱自乐”误区,高职院校切忌盲目攀比、一味追求“全国”“首个”“唯一”,而要多思考“怎么建、怎么干、干什么、谁来干”等核心问题。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
下一篇:每一朵“花蕾”都尽情绽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