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育人实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基本原理导向。在劳动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领作用,有利于中学生不断强化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反对学生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二)培育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中学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劳动过程和收获劳动成果的机会,牢固树立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崇尚劳动的思想。
(三)增强中学生奉献国家和社会的社会责任的意识。中学思政课融合劳动教育,能提高思政理论课育人实效。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是思政课程的育人要求,也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向,二者融合强调有利于增强学习生产生活技能,增强报效国家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思政课目标及教学中如何有机融入劳动素养
(一)在思政教育目标中融入劳动目标,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统一。在制定中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有机渗透劳动素养和劳动实践的思想和内容,努力做到思想和行为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结合实际设计实践情境,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体验和反思。比如,学生通过收集身边老一辈保存的油票、肉票、粮票、布票或是收集几个版本的人民币,向学生讲述票证和人民币变迁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体会劳动改变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广大人民群众、劳动者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提高思政课程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很多孩子从小的学习生活就脱离劳动,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中学生中存在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在中学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劳动有全新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中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和劳动成就感。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有针对性的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对学习和劳动实践的认识,以便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系大理州祥云县鹿鸣乡中心学校)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