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广西:“全覆盖资助”帮学子圆梦

2023-07-12 18:41:02    光明日报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陆薇回到家乡,成为广西定向选调生。“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真是雪中送炭,帮助我解决了后顾之忧。”陆薇告诉记者,“我在好政策帮扶下完成学业,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责无旁贷。”

在广西,像陆薇这样在资助政策帮扶下完成学业的大学生还有很多。近年来,广西不断改进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在高等教育阶段,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奖、贷、助、补、免、勤”全方位资助体系。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以圆梦大学,他们胸怀青云之志,心存感恩之心,在菁菁校园书写了精彩人生。

让困难学子看到希望之光

朱济友来自南宁市宾阳县一个农村家庭,在当时“两免一补”和国家助学金帮助下,他顺利读完初高中,于2019年考上广西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未到,相关资助政策指南就送到我手上了。”了解到国家对大学生的各项资助措施后,朱济友一家不再为学费犯愁。如今他已顺利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应贷尽贷’政策,确保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应知尽知’。”广西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全斌告诉记者,广西各高中和中职学校在高考前需确保本校应届毕业生知晓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内容及流程;各高校也将录取通知书与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一并邮寄给所录取的大学新生;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部门通过每年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宣传活动,确保政策有效传达。

除了传统宣传方式,广西各地积极创新宣传手段,让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柳城县组织学生资助宣传队伍,将资助政策以“唱山歌”形式在全县学校传唱;梧州市制作普通话、粤语和当地方言三种版本的学生资助宣传视频,在学校和公共媒体播放。

办理流程省时省力

以前申请助学贷款,通常需要学生和家长亲自前往县城助学贷款办理中心现场办理,不仅费时费力,现场经常人满为患,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浪费。

“现在助学贷款的办理非常方便,续贷在网上就能办。”杨小林来自隆林各族自治县偏远农村,父母亲均患有疾病无劳动能力。去年,他被广西医科大学录取,并如愿获得助学贷款。如今,对于像杨小林这样家离县城较远的学生,只需在网上就能办理助学贷款相关事宜。

从2020年起,广西首创“首贷线下+续贷线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模式,除首次申请贷款的新生需现场办理外,续贷学生只需通过手机和电脑,就能实现远程贷款受理,方便了学生和家长,现场办理人数较以往减少一半以上。

“全广西共设立109个县级学生资助中心,还在人数较多的乡镇增设57个乡镇代办点,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办贷。”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助学贷款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广西累计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47亿元,177万经济困难家庭476万人次学生得以圆梦大学。

多年来,广西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奖、贷、助、补、免、勤”全方位资助体系,成千上万家庭困难学生从中受益。2022年,广西共下达学生资助资金78.73亿元(不含助学贷款),受助学生427万人次,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就学就业“一帮到底”

“对学生的帮扶不单是提供经济支持,更要在精神品质层面给予关怀和引导。”全斌告诉记者,广西坚持“经济资助”与“成才辅助”双管齐下,通过举办讲座、征文、诚信教育、素质提升等系列主题活动,为贫困学子实现人生理想搭建舞台,助力他们踏实走好人生重要一步。

“在校期间,我就立志要做诚实守信的人,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来自原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家庭的韦小隆,大学毕业后回到巴马瑶族自治县创业,依靠勤勉和诚信得到亲朋的支持,不但实现了全家脱贫,还带领村里乡亲们种植中草药,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就业是学生的头等大事,对于本就家庭经济困难需要助学贷款帮助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全斌告诉记者,为减轻受助毕业生的负担,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率,广西教育厅会同相关单位,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在“就学”和“就业”两方面交上满意答卷。

自2017年起,广西连续5年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地举办8场助贷毕业生双选会,吸引超过8万人次学生参加,将助贷服务从入学延伸到就业,全方位、全链条帮扶贷款学生就业,实现贷款后再扶一程。

(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秦磊 林颖明)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六和工程”相得益彰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下一篇: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