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于近日起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用户数量较大、对未成年人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站平台以及儿童智能设备,对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不良内容、网络沉迷和新技术新应用风险七个方面进行重点整治。此次行动是国家网信办连续第三年部署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凸显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在数字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不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设“网络保护”专章,还出台了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未成年人安全触网筑起了法律的“防火墙”。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保障下,还需要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落实具体细则,形成保护合力,多方位、全链条地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共筑暑期健康网络生活。
要强化意识,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识别网络风险、用好网络资源并养成良好网络行为准则。家长要主动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暑假期间学生在家庭生活时间更长,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合理规划上网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及时纠正、制止孩子的不良上网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沉迷于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给孩子做好健康上网的示范。网络平台和社会企业也需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自律,严格审核机制,增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手段,营造未成年人友好型网络空间。同时,社区也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上网宣传活动,并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监督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侵害的行为。
要双域联动,丰富学生暑期生活。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不仅需要线上网络空间的治理,也需要线下教育活动的丰富多样。学校需要继续有效落实暑期托管和“双减”的相关规定,组织各类夏令营、兴趣班和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减轻学生的暑期课业负担,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家长需要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合理安排户外活动、亲子游戏、亲子共读以及参观文化场所等活动,营造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提升家庭的亲密度。社区和科技馆、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放志愿者、讲解员等暑期岗位,吸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标本兼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良的网络行为往往与未成年人不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关。学校要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增加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家长要充分意识到网络空间对孩子身心健康可能带来的影响,理解孩子对网络空间的需求,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沟通和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指导。与此同时,网络平台、医学机构和心理机构也需要加强合作,加强对学生网络身心健康规律和干预方法的研究,丰富内容和创新策略,持续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引导。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