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构建“全链式”合作模式——

家校社深度合作为科学教育赋能

宗立 王文忠 朱小琴    2023-06-30 17:39:50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双减”有利契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和少年科学院为依托,通过家校社“全链式”科学教育赋能“双减”工程,丰富学生校内外科技生活,为学生健康、出彩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开发全覆盖

课堂导学。学校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指向“人人可探索”目标,设计“乐趣乐智”课程。学校选择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个主题,梳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科学教材内容,选择重点篇目,构建以探究实践为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努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如依据学校资源及地域特色,开发“小创意大改变”“小结构大力量”“小桥梁大探索”三类共18个主题课程,包括“不会丢的雨伞”“我设计的超级高塔”“瓶子吞鸡蛋”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助学。基于小学生对小昆虫、小种植的天然兴趣,学校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至家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地域、季节等条件,构建以探究实践为特色的家庭微科技活动体系,包括科学阅读、科学观察、科学探索、科学创作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发“小种植大收获”“小昆虫大学问”“小动物大发现”三类共9个主题课程,如有“豆宝宝生长记”“小麦生长记”“小蝌蚪变形记”等。

社会研学。基于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地球变暖等社会热点话题,学校由校内向社会延伸,设计开发“小微景大生态”“小飞船大梦想”“小地貌大奇特”三类共9个主题课程,如有“巧造心中秘密花园”“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设计的小飞船”等。

空间创设全贯通

校园开放科技馆。学校建设了校园探秘园,围绕“少年科学院”,开辟梦工场、昆虫馆、微景苑、气象站、天文台、种植园、创享区、多彩室等科技场域,每天午间及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向全校师生开放,各班级和学生可自主申请参观或开展实验。

家庭开启科学角。学校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家庭建设“小小科学角”,为孩子提供“科普书角”“探索阳台”“发现园地”等开展家庭微型科学实践和分享成果的场所。

社会开通基地场。学校与外界合作建立“创造工业类”“现代农业类”“科技人文类”“科学技术类”四类基地,与“江苏省博物馆”“镇江市科技馆”“镇江航空职业学院”“恒神碳纤维”“恒宝信息”“丹阳眼镜”等合作建立科学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进基地参观实践。

实践活动学生全融入

“全链式”家校社科科学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分为线上线下“五小”系列活动、“少年科学院”研究活动两个方面,使师生更好地解放思想,突破时空局限,变革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养。

线上线下“五小”系列活动包括:时时小问号——学校设置“十万个为什么”专栏,鼓励学生将在科学观察、实验、调查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逐步形成“华南实验小学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天天小阅读——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为每个年级提供科普阅读书目,每日学校午读保证科普阅读10分钟,每日家庭晚读保证科普阅读10分钟,学生每日科普阅读达到20分钟。周周小实验——每周五学校利用网站按年段发送周末小实验,包括课程延伸小实验、生活小实验、自然现象小实验等,学生利用双休日动手实验,探究奥秘,撰写实验小报告、小论文。月月小挑战——每月初,学校利用网站发送挑战项目,学生自选项目挑战。挑战项目包括限定材料挑战、任务挑战、闯关挑战等,如“鸡蛋撞地球”“百千万绿色行动”“生活金点子”等。小小科技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亲子科技节、校园科技节、基地科技节、社团科技节等。在校园、科学研学基地及社会广场等场域,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少年科学院”是一批有着共同科学探究兴趣的学生自发成立的各类校园研究所或社团,目前已有航天研究所、智能研究所、“亚夫”田耕研究所、视光学研究所、大运河生态研究所、齐梁石刻研究所、昆虫研究所等17个“小小科学研究所”。学生们还成立了科技、创客、机器人、模型、编程、电子、科普、农科探索实践等78个社团,这些研究所和社团成为学生自我学习发展的平台,他们在科技实践探究中,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导师团建设教师全参与

开展科学教育,师资往往成为瓶颈。学校多措并举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聘请江苏省教科院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及江苏大学教授到校,指引科学教育正确方向。二是邀请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学科教研员来校进行专题指导。三是招募学校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及家长志愿者成立合作营,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实施科学教育的水平。四是引导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共同实践。

实践证明家校社“全链式”的模式,形成开展科学教育的合力,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如“具有护眼功能的智能阅读书架”和“一种能显示剪切长度的剪刀及其控制方法”两项成果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件作品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展评;28名学生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一、二等奖;200余篇学生实验小论文、创新小方案在《科学大众》《动手做》等报刊发表。越来越多的学生立志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名工匠,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电影是一束光,照亮课堂
下一篇:校外培训治理不容松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