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已然成为新时代办好教育的根本遵循,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事业发展中心”)以此为指导,坚持社会公益导向,开展办学助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社会肯定。
努力开拓公益办学新路径
社会组织公益性、群众性很强,在办学方面能够有效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事业发展中心先后创办了江苏扬州世明双语学校、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和福建省晋江市拔萃双语学校,办学规模、教学成绩和社会效益都获得当地好评。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拔萃双语学校一期建设由社会募资捐建,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共有在校生1800多人。学校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校长由事业发展中心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每年通过监事会要求校级干部作述职报告,确保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学校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的规定,将办学收入全部用于教学和建设。这种办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公益性质,形成了顺畅的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广泛赞誉。北京拔萃双语学校荣获“北京市优秀民办学校”“北京民办教育社会公益评选优秀单位”等称号。
事业发展中心先后在北京市通州区、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等地,受委托管理了若干分校,并结成互帮互助的姊妹校,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坚持公益性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依法依规进行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组织公益办学大有作为。
打造高质量教育新机制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确定了“聘招结合、新老结合、内外结合”的选人用人原则。聘请了一些熟悉教学业务、富有管理经验、教育理念先进的退休资深校长,分别担任学校校长和各学部的负责人,聘用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敬业爱岗,具有高级职称的知名退休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学科把关教师。
在学生素质培养上,初步形成了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在保证学生国家课程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每名学生必须掌握一门乐器和一项体育技能。学校还邀请媒体著名主持人、艺术界名人担任学校艺术教育校长,聘请国家文艺团体、国家大剧院的名家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建立完整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办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的教育理念,贯彻执行“双减”要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校提出了“给学生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落实了“后四分之一学生平均成绩进步性评价”的策略,合理调控学生作业量和内容,让学生在一个均等、开放、共享的环境中取得进步。
在对外交流上,建立多元化国际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管理精致、完善,能够适应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学校加入国际教育证书组织,建立海外国际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修学活动,不断开拓学生国际视野。20年来,到北京拔萃双语学校进行长、短期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1200余人次。
充分彰显红会办学新特色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坚持公益办学初心,构建立德树人教学体系,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规范教育相结合。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强化学生尊师重教、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将增强法律意识、爱护环境等社会公德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融相通,定期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坚持红十字精神发扬光大。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十字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走访特教学校的学生,慰问福利院的孤儿及老人。每年组织学生进行红十字精神宣传展览,开展红十字知识竞赛等活动。学校成为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培训基地,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
三是坚持面向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红萃奖学金”,免除他们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及杂费。“红萃生”项目遍及井冈山、延安、青海等革命老区。截至目前,共资助“红萃生”3256人次,资助金额共计3800多万元。
学校还设立了“江上青教育基金”,运用基金培训了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90位小学校长,资助、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优秀教师共6600多名。开展“宣讲行、送教行”公益活动,走进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近50次,将国家教育方针和先进教育理念送到地方和基层。
(作者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创办人、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