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从“教育洼地”到“群峰并起”

——山东济南高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逆袭”实践

2023-03-30 17:50:08    中国教育报

济南高新区雅居园小学特色体育操 学校供图

 

 

七年前的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虽然是一所1959年建校的老校,但在当地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农村薄弱高中,本科上线人数只有个位数,招生季也少有学生和家长问津,在当地没有“存在感”。

随着近年来济南高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制、“三自教育”品牌、“导学用”大课堂落地生根,2022年,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已然实现了“逆袭”,一时间赢得交口称赞。

“弄潮儿向潮头立。”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七年来的“逆袭”历程,也正是济南高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缩影。自2017年以来,济南高新区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迎难而上,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了全区教育系统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全区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学校整体变革的“三自教育”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山东省“深化高考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优秀成果一等奖,深入推进“导学用”大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使各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齐头并进,曾经的“教育洼地”已然“群峰并起”,成为师生家长向往的“教育高地”。

近日,记者走进济南高新区,深入采访了创新实践中的“济南高新教育故事”,以飨读者。

从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到区管校聘

“动真碰硬”强化教育改革发展“原动力”

“封存教师编制,实施全员岗位聘任。”

2017年教师节期间,济南高新区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酝酿,决定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入手,打响教师编制和岗位管理改革的“第一枪”——封存现有教师编制,打破“铁饭碗”,实行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制。

为什么这样改?“主要是破解长期以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教师管理体制弊端,激发教师队伍教书育人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校长、高新区发展保障部副部长高一鸣认为,“此前,教师基本按职称拿基本工资,绩效分配部分也难以脱离‘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影响,收入多少主要靠熬年限和评职称,难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要求。”

加入岗位聘任管理体系,就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教师编制身份管理。

在全员岗位聘任的第一年,个别学校教师自主选择不参加聘任改革,保留原有的编制身份管理。但是,在改革实施后的第二年,聘任体系加入率就达到了100%。

教师为什么愿意这样选?张玉辉、耿艳菊这对教师“夫妻档”算了这样一笔账:当时夫妻俩都还是中级职称,如果按照岗位聘任,大家都好好干,所在学校在当年考核中能达到优秀级别的话,个人的收入也会按岗位绩效跟着上涨,一个人一年下来就能多拿四五万元,两个人一年就是近十万元。而如果按原来的编制身份管理,依然只能拿“死工资”。

因为,在新的岗位管理体制下,校长和教师都是按岗拿薪,并与学校发展捆绑评价,学校考核结果既影响教职工的评优比例,也关系到教职工的绩效收入。

为此,在第一年的改革中,济南高新区教育财政支出就增加了7000万元。然而,这样“动真碰硬”的改革,换来了全区教师“不待扬鞭自奋蹄”、自觉做好教书育人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这样看来,虽然“铁饭碗”没有了,但教师们捧起了“金饭碗”。

解决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后,济南高新区又将改革的目光聚焦到破解长期困扰区域教育发展的教师校际流动不畅、师资调配困难等问题上。2019年,该区率先建立教育“人才超市”,把所有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实现“区管”;2020年,启动区管校聘改革,通过学校、教师双向选择,落实了“校聘”。通过“区管校聘”,全区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最大限度优化,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

自2020年区管校聘启动以来,符合条件的教师交流人数从占全区教师人数的2.66%,达到了2022年的4.24%,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进行交流,促进了学科教师均衡配备,解决了学校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也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变“死水”为“活水”。

2009年,大学毕业就考入济南高新区第一中学的高昕以为,这一考就定了终身。“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通过‘区管校聘’双向选择,我有机会收获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学体验。”高昕先后选择交流到一所新建初中学校和一所小学任教,2022年又回到了高新区第一中学,“经过交流历练,我收获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比如小学的任教经验让我更懂得小初衔接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更好地处理初中生遇到的问题。”

“通过全员岗位聘任和区管校聘,济南高新区主动走进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水区’,用人机制活了,实现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既落实了学校办学主体责任,也激发了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区域教育教学高质量快速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山东省教科院研究员李文军说。

以问题为导向,向管理要效益

“首席校长”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向心力”

“我家的这个年,是在孩子的提醒下一步步认认真真遵循传统习俗过的。”近日,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二年级(4)班宋欣彤的妈妈高蕊告诉记者,“孩子自己看着寒假作业,提醒我什么时候去超市办年货,什么时候该分工开展大扫除,什么时候要贴春联窗花,什么时候该制定菜谱、发面、蒸馒头……一样样井井有条,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融入了家庭、体会了传统习俗,还让我们一起重温了年味儿,特别有意义。”

金谷小学是高新区去年秋季新建的一所学校。一开学,校长毕英春就带领教师们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的理念和要求,深入开展跨学科主题化课程的研究实践。其中,高蕊所说的二年级寒假作业“美食中的年味”,就是将学科能力目标、育人目标、自觉发展目标巧妙地融合到寒假作业中的典型案例。

金谷小学之所以勇于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沿改革实践,源自济南高新区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主管教育工作的发展保障部副部长高一鸣,辗转9所学校,干过22年校长,对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改革发展有深入的实践研究,并兼任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校长,是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名副其实的“首席校长”。

“高一鸣校长雷打不动每天最早来到学校巡查和指导教学管理,有这样一位带头人带领着学校老师默默付出,我们家长十分感动,也格外放心。”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高三(1)班学生家长温先生说。

“教育不仅需要拼搏与奉献,更需要智慧与创新。”高一鸣说。为了提升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新区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出发,以教研教改论坛、先锋校长论坛、强校名校战略论坛、成果转化专题论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论坛等为抓手,聚焦精细化管理,探索实施学校工作项目化管理改革,引领校长教师心无旁骛努力“逼近专业”。

“发言不要‘穿靴戴帽’,请直接说问题。”在2022年寒假期间举办的校长论坛中,高一鸣拿起话筒提醒着台上发言的校长,“咱们校长论坛就是奔着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来的,决不贪大求全、粉饰太平、搞花架子、玩虚圈套。如果发言中没有反思的内容,没有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只看到成绩,看不到问题和不足,这样的发言还有什么必要?”

这样“辣味”十足的要求和点评,并非成心让校长们难堪,而是“逼”着校长们牢记使命责任,拒绝“躺平”、拒绝平庸,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干教育。

在“首席校长”的带领下,高新区的校长们也冲在了教改一线。“经过这样的研讨,我们对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也真正学到了其他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会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出整改学校相关问题的具体措施。”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侯彬说。

正是通过这样求真务实的专业引领,济南高新区教育正一步一个脚印,把教育“十四五”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现实。2021年,“三自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教学体系在全区铺开,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意识,“一校一模式”的局面初步形成;2022年,聚力管理精细化、教研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家校合作精细化、品牌建设精细化等工作,大力提升区域教育精细化管理水平;2023年,进一步以科学的教学模式建构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

“按照长远规划,2024年我们将着力推进课程建设,2025年提升文化育人水平,提炼形成高新区特色育人文化,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一鸣说。

从“三自教育”到“导学用”大课堂

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发展“金名片”

随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校长、教师队伍发展的日趋专业化,近年来,高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从曾经的“教育洼地”到教育教学质量节节攀升,一批农村学校、薄弱高中在改革发展中“群峰并起”。

以偏远农村学校高新区黄金谷学校为例,其生源主要来自周边山区的自然村,家庭教育基础薄弱,且单亲比例较高,学校师资以新进青年教师为主。

但是,经过三年卧薪尝胆式的艰苦奋斗,该校教学质量一步一个台阶,在全区名列前茅。“我们以立德树人统揽学生工作全局,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全过程,借助‘学长制’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组织,根据学情开展双师合作教学和分层教学,快速改变落后面貌。”黄金谷学校党支部书记樊佑坤说。

探究济南高新区学校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既离不开师生干部的拼搏与奉献,也离不开科学教育理念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

“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励、鼓舞、唤醒。”高一鸣说,“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理解学生的需求,唤醒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新创办的海川中学及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等一批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凝练总结,形成了高新区教育的“三自教育”品牌——引领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改革层面,将“三自教育”理念转化为“导学用”大课堂这一基本教学模式。

“‘导学用’大课堂是通过问题导学、微课导学、自主学习、同伴互学的‘导’实现初步认知,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评价、点拨提升、素养融合实现‘学’的深度学习,再通过问题解决、学以致用能力提升、创新应用实现‘用’的能力转化。”济南高新区教研室主任李继冶介绍。

“‘三自教育’和‘导学用’大课堂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导’是价值主导,更是激励,基于学生的困惑来实施问题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学’是自学与合作相结合,更是鼓舞,师生间、生生间精神交互,激发高级思维与高级情感;‘用’是活化已有知识,更是唤醒,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建构学习模型;‘大’则是教学大道,更是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发展的成长过程。”高一鸣说。

如今,这些理念已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改变发生在学校课堂上,发生在学生身上。“海川中学初建时,既没有好的基础,也没有雄厚的背景和优秀的生源,但第一届毕业生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靠的就是‘激励、鼓舞、唤醒’、‘三自教育’和‘导学用’大课堂,以及全体教师的拼搏奉献和集体智慧。”海川中学执行校长王慧卿说。

更为重要的是,好成绩、高质量不再是城区学校的专利,像黄金谷学校一样,济南高新区一批农村学校快速发展起来,实现“逆袭”,1所获评市级特色学校,11所获评市级新优学校。2022年,济南高新区《走出“深水区”:区域教育机制改革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模式》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成功举办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牵头成立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教科研协同发展联盟,搭建起了黄河流域教科研协同创新平台。

经过近五年的创新实践,济南高新区教育从“后进生”迈入“学优生”序列,创造了区域教育在短时间内跨越式发展的范例,营造了党委政府倚重教育、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利好。2016年,济南高新区小学一年级招生数量仅有2431人,2022年增至6930人,6年增长近2倍。此外,每年转入该区就读的学生保持在千人左右。教育也成了区域“双招双引”和高端企业、人才落户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追求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济南高新区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该区启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改革,即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要求,把学校常规工作、重难点工作以及创新性工作细化成若干个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化管理,让学校各项工作“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干事有标准,干好有激励”。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答好时代命题的赶考心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姿态和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一场硬仗一场硬仗地接着打,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创新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区域教育发展体系,率先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一鸣说。

【记者手记】

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系统思维

区域教育工作的每一次改革创新、每一点滴的进步、每一个领域的质量提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种变化既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育人行动,也需要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还需要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更需要良好的教育改革发展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

行走在济南高新区的每一所学校,扑面而来的,都是校长、教师十足的干劲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这样的干劲和热情背后,是先进理念如“三自教育”、“导学用”大课堂的高位引领和方法指导,是有利于调动教师、校长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的体制机制保障,更是“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导向的激发和引领。

济南高新区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为导向,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入手,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和生态环境,从而推动了教育工作系统设计、整体改进、快速发展的时代脚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校长省却了许多外在因素的烦扰,而将更多精力和热情聚焦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聚焦到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上,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质量的节节攀升和师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乐见这样生动的区域教改典型不断涌现,也期待更多区域和学校能走出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破解区域教改发展难题的特色之路。

(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朱士娟 史春勇)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
下一篇:教师应做人工智能教育的守望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