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新课标助力“双减”落地

王俊琳 杨国良 蔡其勇    2023-03-23 17:32:37    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体现了教育者对课程标准方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深刻把握与敏锐洞察,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学校教育必须由强调“知识本位”向“素养立意”转换,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让教育回归教化本质,改变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助力“双减”真正落地。

由知识而素养,落实“双减”之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关涉学生学业及其进程。课程标准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符合学生成长特点。课程标准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具体规定了学校各学科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等,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把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融入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指向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自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操作性指南。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现代化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个人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综合能力,增强国家在人才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社会环境需要,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主题融入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出课程育人的思想性、时代性,彰显着教育的教化本质。

新课标修订的重点在于对“双减”政策下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回应。“减负提质”,增强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负责,也是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变化、实现终身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把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这不仅彰显出学生个性化成人的现实诉求,可以提升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反映出新课标与时俱进回应新时代对人之精神状况的新诉求。

于实践中启智,寻绎教化之基

新课标在基础性之外,还强调义务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教育使人适应不确定性未来的敏感性,这是教育教化本质的体现。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教化包括理论性教化和实践性教化。其中,实践性教化是理论性教化的基础和前提。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谈及,教化与“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一起构成人文主义四要素,并处于人文主义四要素之首。人在共同体中存在,人之教化需要通过共同体的交往活动得以发展。新课标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学科知识,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唯分数”的片面教育观,强调价值观的养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所必备的生存能力和道德修养,体现出实践性教化所内蕴的善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新课标颁布和实施的主阵地。培养核心素养、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性,让学生回归教育生活实践,在体验、表达、理解、探究、反思与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打破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逻辑、忽视学生学习体验的课程结构,突出知识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而不是人成为知识载体的观念,基于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立场安排课程内容,把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探索。

课程变革要始终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从学生学什么到怎么学,再到为什么学、学得如何,始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新课标以系统的课程内容目标、设计、理念和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进而实现成人之教化。

从数量到质量,通达学业之道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作业数量减少了,但质量不能降低。“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有赖于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这要求教师自觉把握跨学科的知识节点,明确课程实施要求,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变革。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课程方案在保持义务教育总课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优化课程设置,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艺术课程,将劳动课程和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将科学、综合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新课标结合各学科课程内容,研制了反映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学业质量标准,通过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等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作业布置和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新课标直接带动考试和作业的变革,开始强调让知识“活”起来,让素养“显”出来,人们对考评和作业的理解也从以往服务于知识巩固的工具理性,转向关键能力培养的价值理性和实践问题解决的社会理性。这有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让基础教育走向更加科学、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王俊琳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杨国良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蔡其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师培训课程整合研究”[2018-00-472]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面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下一篇:在“上好学”上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