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山东济宁:绘就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壮美画卷

2023-12-12 16:08:50    《人民周刊》

金秋时节,“丰”景如画。漫步在济宁大地,乡村产业错落有致、布局有序,排排新居亮丽整齐,到处可见美景宜人、瓜果飘香、民风淳朴的场景,犹如一幅欣欣向荣的新画卷。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交出满意答卷。

 

济宁市鱼台县惠河湿地

 

牵住产业“牛鼻子”

激活“振兴”原动力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

穿过一道石灰色拱墙,便到了“中国大蒜第一村”——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宽敞洁净的马路、笔直的行道树、成排的二层别墅,让人眼前一亮。

崔口村原党支部书记韩允其今年76岁,介绍起当年带领村民创业发展的探索,精神头不减。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来时,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韩允其发现大蒜是经济作物,市场价格较高,于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动员群众种植大蒜,搞活村集体经济。“现在我们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将集体土地作价入股,让村民人人持股、个个当家。”韩允其说,去年,崔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

小小蘑菇,产业链能延伸多长?位于邹城市大束片区的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实现了从普通农业种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日产金针菇160吨,年产值达2.8亿元。在南葛、钓鱼台村的400余个大棚,友泓生物按成本价为农户提供优质菌棒,并且包技术、包回购,每棚每年可增收6万元以上。

产业选对头,致富有奔头。济宁市将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打造金乡大蒜1个千亿级,兖州粮油、梁山鲁西黄牛、任城现代流通3个百亿级,泗水甘薯、邹城食用菌、微山渔湖产品、鱼台稻米、嘉祥大豆种业5个50亿级,曲阜高品质果蔬、汶上芦花鸡2个10亿级全产业链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邹城蘑菇产业化生产

 

厚植人才沃土

释放美丽乡村新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农耕课堂、儿童戏水池、民宿……在济宁邹城市大洪沟民俗文化村,大人小孩都可以寻觅到游历乡村的愉悦。

这里,原本是“空心村”。大洪沟项目以企业、村民共同盈利为核心目标,企业借助村庄的优势资源,打造复合型的文旅度假村项目。企业支付给村集体农村宅基地以及土地流转的租金,保障村民每年的固定收益。同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返聘村民参与项目的运营,成为保安、保洁、服务员、农耕种植人员等,提高村民收入。此外制定一定的经营收入目标,当运营收入超过既定目标后,还会额外给予村集体10%作为分红。通过公司对村庄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推广以及整体统一运营,配合村两委行政管理,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富裕目标。

 

曲阜市鲁源新村

 

近年来,兖州区在新兖镇牛楼社区探索“集体合伙人”模式,由牛楼社区党委邀请周边6个村以“集体合伙人”成立公司,建设旅游、种植、文创等多种功能的田园综合体“牛楼小镇”,发布招募令释放项目报批、土地流转、资金补助、信贷扶持等方面政策红利,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其中、共赢发展。丰富的人才资源为“牛楼小镇”发展加满油。如今,牛楼社区通过打造“牛楼小镇”华丽转型,从荒滩变田园,每年经营收入节节攀升,今年已超过2000万元。

济宁市还尝试通过多领域招募荣誉合伙人,截至目前,共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30家、招募合伙人591名、项目落地485个、吸纳就业2.3万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合伙人+”效应由此不断彰显,济宁也因此走出了一条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

打造美丽宜居之所

绿水青山描绘生态乐章

单车、头盔、墨镜、耳机……清晨6点,治理一新的鱼台县惠河河堤路,迎来了熟悉的骑行队伍,车轮飞过,激起阵阵鸟鸣。“河清了、岸美了,赏着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一天的好心情就这样开始。”骑行队伍中的夫妻档姜秀哲和张娅梅每天雷打不动地沿河骑行。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点。而惠河两岸的大变化,折射出济宁生态振兴的大发展。

济宁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围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文明创建等重点任务,下足“绣花功夫”,扮靓人居环境,擦亮了乡村振兴生态底色。据统计,2022年全市共完成新增户厕改造1.77万户,农村地区建成规模水厂81处、城区管网延伸工程19处,新改建农村公路715公里。建成南四湖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处,全市湿地面积达228万亩、湿地率达13.62%。2022年,济宁市被评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

 

邹城大束镇大洪沟村全貌
 

村庄美了,百姓富了,“面子”有了,文明的“里子”更要跟上。在筑牢村民精神家园方面,济宁市深入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以文化“两创”为抓手,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持续发力,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也为构建文明乡村、稳定乡村、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浓墨重彩绘新景,乡村美景入画来。处处透着产业之美、环境之美、文化之美的美丽济宁,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

(《人民周刊》2023年第1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成都高新区开展“第五届法治文化节”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