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资源县:党建引领“三带”建设 点亮乡村“振兴梦”

杨臻莹    2023-06-13 16:32:38   

资源,因地处资江源头而得名,这里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近年来,资源县按照生态立县、农业稳县、产业强县、文旅富县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倾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和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点亮乡村“振兴梦”。

绿水青山展笑颜,生态文旅齐发展

优美的村落风貌、崭新的骑行步道、古朴的红提观光长廊……中峰镇大庄田村抱财坵屯处处展现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大庄田村因此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该屯以“党建聚力•文旅振兴”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打造“山色、水意、火韵、土味”四大生活主题,串联周边“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资江漂流中峰段、党员教育初心馆、油榨坪公堂等人文自然景点,每月接待游客量6000余人次,通过旅游发展可带动屯内每家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抱财坵屯级党支部书记王光辉激动地说:“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不仅为村屯增色添彩,通过发展旅游还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致富,一举多得!”

资源县始终坚持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阵地上,紧扣打造世界级旅游小镇奋斗目标,依托境内资江、八角寨、天门山、五排河、小九寨沟等景区景点,打造了丹霞之魂-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古道探幽-高山揽胜等9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了真宝鼎1666国际营地等系列旅游新产品,形成了“党建+文化+生态+旅游”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让游客进得来更留得住,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每年可为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以上的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心系党恩情更浓,民族团结一家亲

“永远跟党走”——这是在资源县党员群众初心教育(塘洞)基地中最醒目的标语,也是资源县党建引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的生动写照。塘洞村将长征精神融入少数民族文化,通过苗家油茶、火炉山歌会等特色活动,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桃源图景。该村李洞寨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塘洞村党总支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我们少数民族群众一个都没有落下,我们打心里拥护党、爱护党、感谢党!”塘洞村瑶族老党员赵明庄一提到党就热泪盈眶。

资源县具有浓厚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有苗、瑶、壮、侗等24个少数民族4.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7%,享受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为保护、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县以党员为骨干力量,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先锋队,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各类特色活动,以大团结大联合画出最大同心圆。资源县已被评为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成了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七月半“河灯歌节”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资源县以五排三乡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整合资金1.5亿元实施了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凝心聚力促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

车田苗族乡石山底屯地处五排河探险漂流上游,其境内龙洞峡景区全长2千米,峡谷内溪水清澈冰凉,砂石粒粒可数,瀑布激揣翻腾。“五一”假日期间,石山底屯凭借其独特的苗家风情和龙洞峡奇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每天都有几十桌客人,有时候客人不提前预定都订不上,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所有的村民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大家的钱包都鼓起来了。”石山底乡村公社农庄负责人兰永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该屯党支部通过开展“村美民富我带头”活动,党群携手拆除废(危)旧房33座,对77座居民苗楼进行了修缮,新建起“游客中心”“苗秀楼”“连心风雨桥”等苗族特色建筑群,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积极探索线下、线上销售模式,今年来,线上销售食用菌2万余斤、高山茶叶3000余斤,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带动300余户脱贫群众增收,成为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示范窗口。

资源县在推进少数民族乡镇乡村振兴中积极推行“党支部+”模式,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采用“党员+致富能手+脱贫户”结对帮扶模式,在车田、两水和河口三个少数民族乡中将240余名党员培育成致富带头人,将110余名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组建“党员致富能手团”,累计带动农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种养3000余户,年人均增加纯收入5000元以上,每年为三个乡镇的23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20余万元。(中共资源县委员会组织部供稿)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绷紧安全生产弦 擦亮“平安法治星”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